1993年,失业六年的陈忠实收信后心跳骤停,瘫倒激动地宣布,不用再养鸡!信中藏着何等惊人转折?
(主要信源:中国作家网——陈忠实如何写下《白鹿原》?)
陈忠实1942年出生在陕西西安灞桥区的一个普通村庄,叫西蒋村。
他家条件不好,爸妈都是农民,靠种地养活一家人很不容易。
陈忠实还有几个弟弟妹妹,但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先后夭折。
儿时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生命的脆弱,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埋下了伏笔。
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陈忠实的爸爸非常看重读书。
他省吃俭用,卖掉家里的树木,供陈忠实上学。
陈忠实一直很争气,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没有让父亲失望。
他天资聪颖,对知识有着极强的吸收能力,老师讲一遍,他就能记住。
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和人开玩笑,因为家里实在没钱,陈忠实读到初中就不得不辍学了。
后来在乡长的帮助下,他才得以重返校园。
但这次辍学经历,却成为他人生中的一道坎,最终让他与大学失之交臂。
辍学期间,陈忠实并没有放弃学习。
他放牛,割草,也阅读。
初中二年级时,他接触到了柳青、赵树理等作家的作品,从此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开始尝试写作,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用一支笔,一叠纸,记录着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高中毕业后,陈忠实名落孙山,大学梦碎,他回老家当了一名普通的乡村老师。
面对周围人的质疑和不解,陈忠实没有退缩,他将对文学的热爱转化为创作的动力。
他在教书的同时,还坚持写作,作品也陆续登上了各种报刊。
1968年,陈忠实结婚了,王翠英是个勤劳又心地善良的农村妇女,她总是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写作,还承担起了家里的各种活儿。
有了家庭的陈忠实,也肩负起了更大的责任。
陈忠实为了创作,经常熬夜,点着煤油灯看书写字。他常常在深夜里,借着微弱的灯光进行创作。
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宽裕,有三个孩子要养,我妻子一个人在田里干活也很辛苦。
起初,妻子对陈忠实写作不太满意,觉得他不踏实做事,既赚不到钱,又顾不了家。
但陈忠实并没有放弃。
他默默承受着生活的压力,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他创作了《康家小院》、《蓝袍先生》、《四妹子》等作品,并获得了一些奖项的认可。
然而,陈忠实并不满足于此。
他渴望创作出一部作品,一部能够“垫枕头”的作品。
在目睹了同为陕西作家的路遥和贾平凹的成功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
陈忠实的家乡就在白鹿原脚下,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打算以白鹿原为背景,写一部长篇小说,讲述这片土地上几代人的命运起伏。
为了安心创作,陈忠实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独自回到家乡的老屋,过起了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写作中,每天与书中的人物同悲同喜。
老屋的环境简陋,夏天酷暑难耐,冬天寒风刺骨,陈忠实经常一写就是一整天,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休息。
他用墨水瓶做灯,用蒲扇驱蚊,在简陋的环境中,创造出了伟大的作品。
他有时会遇到创作瓶颈,头痛欲裂,这时候,他会去找村里的老人聊天,下棋,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他也会把写好的稿子念给妻子听,从妻子的反应中得到启发。
1992年腊月,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终于把《白鹿原》写完了。
那一刻,陈忠实百感交集,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化为了欣慰的泪水。
《白鹿原》一出,就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部作品让陈忠实拿到了茅盾文学奖,也让他在文坛站稳了脚跟。
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成为了众人瞩目的文坛巨匠。
陈忠实面对突然到来的荣誉,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
他依然很朴实谦虚,始终觉得作家要用作品来说话。
他很少接受采访,也很少谈论自己的创作过程。
陈忠实的一辈子都和文学紧紧相连,他从乡村的泥土中走出来,用笔记录了中国农村的变化,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白鹿原》不仅仅是一本小说,它更像是一部史诗,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塑造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
这部作品会永远留在中国文学史上,陈忠实的精神,也将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里有梦想,肯付出努力,就算起点普通,也能活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