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学家回国过安检时,海关嚣张地将她拦下,拿走了行李箱里面的6800美金,不料女科学家不仅不生气还开心地笑了。 1930年代的美国,对一位来自东方的年轻女性充满着陌生与疏离,在这样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林兰英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和学术挑战。 她曾因饮食习惯的差异而苦恼不已,甚至每天吃饭时都愁眉不展,她并未因此而放弃,反而将这些不适转化为奋斗的动力。 她不仅适应了新环境,还快速融入学术圈,展现出卓越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凭借着这种毅力,林兰英完成了数学学士学位,却并不满足,继续攻读硕士并最终转向物理学研究。 在此过程中,她的科研方向逐渐聚焦在半导体这一当时前沿的领域,她不断探究材料特性,研究其在电子学中的应用,逐渐成长为该领域中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林兰英出生在福建莆田的一个书香家庭,尽管家中有读书的氛围,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却依然如影随形,她自幼的生活在物质上受限,甚至连读书的机会都差点被剥夺。 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使她从不屈服于命运,求学路上,林兰英曾因父亲阻拦而决定绝食抗议,最终赢得了母亲的支持,成功走入校园。 在学校中,她以优异的成绩超越了许多男生,考入福建协和大学数学系,这个女孩用她的决心打破了一个个陈旧的枷锁,向着科学的高峰迈进。 大学毕业后,林兰英没有停下追求知识的脚步,在大学任教近八年后,她得到了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迪金森学院进修的机会,攻读数学学位。 作为一位女性,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到博士已经是罕见之举,而在当时的科研圈,女性取得博士学位更是少见。 林兰英无惧质疑与压力,她的导师米勒教授,是物理学界的权威,而林兰英在他的指导下,不断在半导体领域取得进展。 她的研究不仅让她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史上第一位女博士,也成就了她在美国半导体研究中的地位。 博士毕业后,林兰英进入了美国的索菲尼亚公司,担任半导体材料研究员,并逐步晋升至高级工程师的职位。 就在她事业如日中天时,来自祖国的一封信改变了她的人生方向,周总理的邀请信中表达了国家对林兰英的期望,这一召唤让她毫不犹豫地决定回到祖国,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归国之路却远比想象中艰难,美国政府对她的半导体研究价值了如指掌,担心她将技术带回中国,于是多方阻挠她的归国计划。 林兰英几次尝试购买机票均未果,无奈之下,只能借助朋友的帮助,辗转购得一张船票,出发当天,美国海关早已接到指示,对她进行严格搜查。 她的行李被翻得底朝天,特别是其中的两个药瓶引起了海关的注意,这两个药瓶中装有她多年研究出的半导体材料——单晶硅和锗,这是中国急需的技术突破口。 林兰英心知不能暴露,她冷静地告诉海关人员,这是给母亲准备的药品,海关半信半疑,但因当时检测技术有限,未能发现瓶中真正的内容,最终只没收了她6800美元的积蓄放她离开。 回到国内后,林兰英立刻投身于科研工作中,她将携带回国的研究成果无偿献给国家,成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半导体领域的奠基人。 林兰英带领一批科研人员组建研究团队,肩负起在技术空白中探索的重任,在设备简陋、技术资料缺乏的条件下,她带领团队摸索前行,硬是凭借顽强的拼搏精神,突破了多个关键性技术难题,推动中国半导体技术迈上了新台阶。 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她以近乎忘我的精神坚持工作,常常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数十个小时,即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她依旧坚守岗位,不舍昼夜地投入研究。 正是她的引领,中国半导体技术在短短几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从一片空白逐步走向自主研发,逐步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日后的“两弹一星”计划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林兰英的贡献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她用一生践行的科研精神,这种精神让她成为中国半导体领域的奠基者,也让她的名字永远刻在中国科技的丰碑上,她用坚韧和无畏的步伐,为中国的科技自立走出了坚定的第一步。 参考资料:李四光另有原名?这套书讲述了30位中国著名科学家的故事·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