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宋太祖去汴京城外请教真武道长:“都说您算得准,可知朕还能活多少年?”道长掐指一算:“陛下恐怕活不过今年了。” 汴京城外,宋太祖赵匡胤独自前往寻求真武道长的占卜。太祖的内心充满了疑惑和不安,即使身处帝位之上,对于生死的未知,仍感到束手无策。这一次,他来到真武道长面前,带着一个皇帝难以启齿的问题。 面对皇帝的到来,真武道长没有多余的言语,直接进入主题:“陛下恐怕活不过今年了。”这句话像是晴天霹雳,让赵匡胤感到一阵眩晕。 赵匡胤的声音中带着不信和愤怒:“怎么可能?我刚让太医把脉,他告诉我身体硬朗。” 道长平静地看着他:“太医所见不假,但星象难料,命运更是。不过,陛下若能安然度过十月十二日夜晚的劫难,天命将再赐您十二年。” 这段对话让赵匡胤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对道长的预言半信半疑,但却无法完全摒弃那丝可能的真实性。终于,十月十二日到来,白天,赵匡胤如坐针毡,夜晚则注视着天空,星辰明亮,仿佛一切灾难都将被避开。 深夜时分,他召见了弟弟赵光义,想与之共度难关。两人在内室饮酒。赵匡胤喝了一大口酒,对弟弟说:“光义,今夜星光灿烂,我想大难不至。” 赵光义缓缓点头:“陛下宽心,自有天意照顾大宋江山。” 但未几,天空突然飘雪,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赵匡胤的心情骤然沉重。他对赵光义说:“这雪,未免太不合时宜。” 赵光义安慰道:“陛下,天意难料,但只要心无旁骛,自然无忧。” 夜深人静时,赵匡胤独自走出寝宫,踏雪而行。他回头对赵光义深沉地说:“好为之,好为之。” 随后,赵匡胤回到宫中,不久后便传来了如雷的打鼾声。次日清晨,当宫女发现他已经驾崩时,整个宫廷震惊无比。 消息传到宋皇后那里,她在初时的恐慌后迅速镇定下来,指示太监王继恩寻找赵德芳,却不知此人已另有所图。当赵光义得知消息,犹豫再三后,由王继恩催促下,毅然进宫。 在王继恩回来时,宋皇后本期待见到的是赵德芳,却见到了赵光义。面对这样的局面,她明白了一切,无奈地称呼赵光义为“官家”。 她的话语中满含无奈和认命:“官家,以后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 赵光义对宋皇后说:“不必担心,共保富贵。”随着这番话语,他在赵匡胤的灵前正式接受遗诏,登基为宋太宗。而关于赵匡胤的去世,成了一个无人深究的谜。 在赵光义登基后,北宋的宫廷政治迎来了剧烈的变动。新帝宋太宗的崛起,权位虽然得到了官方的承认和合法化,但他对前朝的痕迹抹除之迅速,却令人感到不安。 宋皇后在新帝的宫廷中的地位变得极为微妙。她虽然公开承认了赵光义的帝位,但内心深处仍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感到不安。 为了自己和儿子的未来,她只能小心翼翼地与新帝相处,表面上维持着和谐,实则心如刀绞。赵光义虽然对她和儿子表面上保持了尊重,但他也明白,只有彻底稳固自己的地位,才能避免未来的内乱。 在宫中,赵光义开始密切关注朝中的权力结构,特别是对那些可能对他造成威胁的贵族和官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排挤和打压。他聪明而又狡猾,懂得如何运用权力和策略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此外,他还加强了对宋皇后所支持的赵德芳的看管,以防万一。 他对待自己的侄子们更是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措施,甚至不惜采取暗杀等手段来消除潜在的威胁。 对于赵匡胤的四个儿子,他们在父亲死后的命运也变得岌岌可危。最大的儿子赵德昭,由于其威胁最大,被赵光义秘密监视。 赵德昭本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最终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至于赵德芳,虽然年纪还小,但他的存在对赵光义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不幸的是,他也在不久后突然病逝,其死因成谜,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猜测。 这一系列的事件,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孤立的,但实际上都与赵光义的政治野心和对权力的渴望密切相关。赵光义的统治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稳定和发展,但他的手段和策略也让许多人感到恐惧和不安。 在宋太宗的晚年,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统治和所采取的手段。虽然他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帝位,但对于兄弟、侄子们的命运,以及自己的孤立无援,他感到了深深的忧虑和孤独。 最终,赵光义在位十年后去世,留下了一个政治稳定但暗流汹涌的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