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位专家反对建造三峡大坝,他们当时的顾虑是否发生了?

卡门的事 2024-10-09 01:51:52

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启动,但9位专家却拒绝在可行性报告上签字。

时光荏苒,近30年过去,三峡大坝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那么,这些专家当初的顾虑是否已经成为现实?三峡工程的实际效益又如何?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中国经济周刊、齐鲁晚报网】(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决定修建大坝

千百年来,治理长江、造福民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仅20世纪,长江流域就发生了五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洪水不仅摧毁了沿岸百姓的家园,也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治理长江,成为历代政府和人民的迫切愿望。

早在1919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就在其《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在长江三峡地区修建大坝的宏伟构想。

他预见到,这样一座大坝不仅能够防洪蓄水,还可以发电、改善航运条件。孙中山的这一构想,为后来的三峡工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高度重视长江的治理工作。1956年,毛主席亲自游泳横渡长江,并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这不仅体现了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也激发了全国人民治理长江的热情。在工程论证的初期,专家们首先提出了低坝方案。

这个方案建议修建165米高的大坝,保持150米的水位。低坝方案的优点是工程量较小,投资相对较低,对环境和移民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然而,随着深入研究,人们发现低坝方案,难以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特别是在防洪和发电方面存在不足。

为了更好地实现工程目标,专家们随后提出了中坝方案。这个方案将坝高提升到185米,水位提高到175米。

中坝方案在防洪、发电和航运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工程难度和环境影响。

九位专家反对

为了全面评估三峡工程的可行性,1986年至1988年间,国家组织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大规模论证。

共有412位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参与其中,涵盖了水利、地质、生态、经济等多个学科。这次论证旨在全面评估三峡工程的利弊得失,为最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即使在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论证之后,仍有9位专家,拒绝在最终报告上签字,这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而这9位专家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问题,是最受关注的争议之一。

侯学煜和陈昌笃两位专家,对三峡工程可能对长江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表示深切忧虑。他们担心大坝会改变河流的自然流态,影响鱼类洄游,甚至可能导致某些珍稀物种的灭绝。

经济与移民问题,也是争议的焦点。

何格高、郭来喜和李玉光三位专家,对工程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移民安置工作表示担忧。他们质疑项目的成本效益比,并担心大规模移民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在工程技术方面,也存在一些争议。

方宗岱专家对泥沙淤积问题表示担忧,他认为长期的泥沙淤积,可能会影响大坝的使用寿命和效益。

覃修典专家则对水电效率提出质疑,认为实际发电量可能达不到预期。伍宏中和黄元镇两位专家,则对工程建设的技术难度和风险表示担忧。

三峡工程完工

经过反复比较和权衡,专家们最终选定了三斗坪,作为三峡大坝的坝址。三斗坪方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地质条件优越,坝基稳定性好。

库容适中,既能满足防洪需求,又能保证发电效益。对航运改善效果显著,可实现“黄金水道”的目标。

同时,移民安置规模相对较小,社会影响可控,工程投资合理,经济效益显著。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这一刻,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心血,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宏伟梦想,终于开始变为现实。

工程建设过程中,无数建设者发扬“弘扬科学、勇于创新、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三峡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

2003年6月,三峡工程首次蓄水发电,长江水位首次被人为抬升,一个崭新的时代由此开启。这一刻,不仅是工程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2020年11月,三峡工程终于整体竣工验收。这座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以其雄伟壮观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工程建设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三峡工程的实际效益远超预期,充分证明了当初决策的正确性。在防洪方面,三峡水库拥有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相当于600个西湖的容量。

自投入使用以来,已进行了66次防洪调度,20次成功拦截洪水,极大地减轻了中游地区的抗洪压力。

2020年的特大洪水中,三峡工程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保护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全。

促进沿江地区发展

在发电方面,三峡电站的表现更是令人瞩目。截至目前,累计发电量已超过1.5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了近4亿吨煤,减少了大量的碳排放。

这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估计约七八千亿元,更为中国的能源结构优化和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峡工程还极大地改善了长江的航运条件。它使重庆航道的年通过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万吨级大船的通行。

这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还促进了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为长江经济带的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令人欣喜的是,三峡工程在生态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人工洪峰调度,促进了鱼类的自然繁殖。

2022年,宜昌江段的鱼类产量创下新高,这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证明。

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回应了当初对生态影响的担忧,展现了中国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决心和能力。

回首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自信心和创造力的生动写照。

从最初的争议到如今的巨大成就,三峡工程见证了中国从“能不能建”到“怎么建得更好”的历史性跨越。它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

三峡工程的成功,证明了中国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自己的重大问题。它为世界水利工程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同时,它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面对复杂挑战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如今,站在三峡大坝之巅,远眺浩瀚的长江水域,我们不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感到自豪。

三峡工程不仅改变了一条河流的命运,更改变了一个国家的面貌。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见证。

结语

在未来的岁月里,三峡工程将继续发挥其巨大作用,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它将永远屹立在长江之上,如同一座丰碑,诉说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伟大精神。让我们为这项伟大的工程喝彩,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而欢呼!

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周刊——当年反对建三峡的那些“预言”应验了吗?我们为什么需要三峡?

齐鲁晚报网——那个寂寞的三峡反对者走了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