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个“哑巴”器官,受损、病变往往没有痛觉,也没有特别显著的症状,很多肝病一发现就是晚期。为了能及早发现肝脏的异常、病变,预防肝病,特别是预防肝病进展到肝硬化、肝癌,需要定期进行肝脏检查。当肝脏检查中出现两个指标异常时,确实需要高度警惕,因为这可能意味着肝病有癌变的风险。以下是对这两个指标的详细解读:
1.甲胎蛋白(AFP)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正常情况下,成人血清中的甲胎蛋白含量很低。然而,当肝脏出现问题,尤其是可能患上肝癌时,甲胎蛋白的值往往会升高。这是因为肝癌细胞中甲胎蛋白的合成会增加,从而导致血液中的甲胎蛋白水平上升。
指标解读:
甲胎蛋白持续升高,且升高幅度较大,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甲胎蛋白≥400ug/L,或≥200ug/L伴有影像异常,此时高度可疑恶性肿瘤,肝癌与生殖系统肿瘤都要警惕。
甲胎蛋白升高并非一定意味着肝癌,其他情况如肝炎、肝硬化以及怀孕等也可能导致甲胎蛋白轻度升高。
应对措施:
进行进一步的肝脏影像学检查,如肝脏超声、CT、磁共振等,以确定肝脏是否存在病变。
如有必要,进行肝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2.凝血酶原
凝血酶原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重要物质,其合成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凝血酶原的合成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指标解读: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反映了肝脏的合成功能下降,还可能提示着肝癌的进展。
凝血功能的异常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
医生一般建议6个月复查一次,如果超过20个单位提示有异常,需要进一步诊断。
应对措施:
进行凝血功能检查,以评估凝血酶原的异常程度。
结合其他肝脏检查指标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如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或肝穿刺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