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洛杉矶华人区升起了五星红旗,印尼富商熊德龙站在人群中,激动得热泪盈眶

百态人间如流水 2024-10-28 18:08:08

1995年的洛杉矶华人区升起了五星红旗,印尼富商熊德龙站在人群中,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目光凝视着国旗,嘴唇颤动,哼唱着《义勇军进行曲》。   旁边的人小声议论:“这人不太像中国人啊。” 的确,熊德龙的外貌与典型的中国人完全不同,深邃的眼窝、挺拔的鼻梁、浅色的皮肤,怎么看都更像是个西方人。   但如果你问他:“你是哪国人?”他的回答总是坚定不移的:“我是中国人。”   他身上没有一滴中国血,但却自称是中国人,而且这人不仅这么说,还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国,为中国的建设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德龙,不能忘了咱们的根。”这是熊德龙最早的记忆之一,年幼时,每晚养母黄凤娇都会拉着他小手,教他背诵那些中国古老的智慧,《增广贤文》几乎成了他童年的陪伴。   虽然熊德龙的家境并不好,但养父母对他视如己出,尤其是养母,总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他对中国的认同感。   有一次,当时一家人的生活非常困难,养母黄凤娇带着熊德龙去了当铺,典当了自己珍贵的首饰,可换来的钱并没有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寄回中国,给远在梅州的老人过年。   年仅8岁的熊德龙不理解,甚至有些气愤:“家里已经这么难了,为什么还要寄钱回去呢?”   她轻轻拍着熊德龙的肩膀说:“无论我们多难,家里老人还在等着过年呢,根不能丢。”   那时的熊德龙年纪还小,但养母的这句话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   他知道梅州是一个遥远的地方,但那里有他们家族的过去,也有他自己未来的一部分。   16岁时,他决定辍学,早早地进入社会打工。他在一家海绵垫加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每天的工作都非常辛苦,但他从不抱怨。   虽然工作辛苦,但他聪明好学,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他还时常观察工厂管理运作的方方面面。   积累到经验的他在两年后决定自己创业,但就在工厂刚刚步入正轨时,一场大火摧毁了他的一切,工厂化为灰烬,所有的积蓄也一夜之间消失殆尽。   熊德龙几乎陷入绝望,然而养父母并没有责备他,反而卖掉了自己唯一的房产,帮他凑了一笔启动资金。   获得资金支持后,熊德龙重建海绵厂,并且将生意越做越大,这次他不仅仅局限于海绵,还将业务拓展到了烟酒和房地产行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熊德龙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市场的机遇,将他的生意拓展到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   正是这段时间,熊德龙开始思考,自己已经成为了成功的商人,但家庭的教诲时刻提醒着他:根在哪里?他要为自己的“根”做点什么。   他终于第一次回到了梅州,这个一直被母亲称作“根”的地方,梅州的生活条件非常落后,尤其是在教育方面,许多人只能接受初中及以下的学历教育。   熊德龙当即出资捐建了梅州的第一所现代化教学楼,帮助当地的嘉应大学建造了德龙会堂。   之后的几十年里,他陆续为家乡修建了多座桥梁、医院和学校,还资助了2000多名干部前往国外考察、深造,帮助梅州培养了大批人才。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梅州的情况,他还动员海外华侨捐资捐物,帮助家乡建设学校。熊德龙相信一个地区的发展从根本上要靠教育,而他愿意为此付出一切。   当时美国唯一的中文报纸《国际日报》,由于不愿刊登抹黑中国的内容而陷入财务危机。   熊德龙毅然以重金买下了这家报纸,并开始刊登大量关于中国风土人情的内容,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富有活力的中国。   尽管报纸常年亏损,但熊德龙从未动摇。他坚信只有通过媒体的力量,才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   对于熊德龙来说,血缘并不是认同感的唯一标准,文化、情感和责任感同样可以让一个人找到自己的“根”。   看起来完全不像中国人的熊德龙,用一生的时间证明了他对中国的赤子之心。    (信息来源:“老外”华媒人熊德龙:中国父母给我中国心——中国新闻网, 2011.09.18)

0 阅读:3
百态人间如流水

百态人间如流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