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藩镇割据将领

坚持走路 2024-10-30 02:19:55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 别名封冻碑、风动碑。 此碑碑身硕大,造型雄伟,镌刻细腻精美,自永泰二年树立后位置未曾变动。 此碑至清代还“历年虽久尚好”,但部分碑面剥落。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碑,1953年秋修建了碑楼。今龟趺座半埋地下,只露上半部。 碑身高4.81米,宽2.38米。主要记述成德军节度使李宝 臣主政恒州九年的政绩,碑阴三列为军政官员题名。 该碑书法道劲潇洒,刻工精良,为历代书家、学者所称道。 碑身保存完整,近三分之一的字迹剥落,碑首为半圆形,立于唐永泰二年(766年)七月一日。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的正面碑文,内容多为颂扬当时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功德”的不实之词。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上刻六龙相交,正面笏板形的碑额上书“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12个阴刻篆字,下边的碑身正面阴刻楷书29行,满行55字,共1398字,现存1007字,书体正书并行书,内容多系立碑人姓名、官职。 据清光绪元年(1875年)刊本《正定县志》载,唐永泰二年(766年)盛夏霖雨,沱为患,城以日圯。值此危机之时,李宝臣拓建恒州(今正定县城),修筑堤防。对此,王佑撰文,王士则书并篆额,为李树碑立传,歌功颂德。 李宝臣在安史之乱中先叛唐、后降唐的将领,是开创藩镇割据的首批代表性人物之一,也使得河北中南部在其后一百五十多年里陷入割据状态。 《旧唐书》中记述,李宝臣为范阳城旁奚族人,是范阳将领张锁高的义子,叫张忠志。他从小就擅骑射,被安禄山选为射生官(善骑射的军人)。安禄山反叛时,张忠志悄悄逃回范阳,跟了叛军。安禄山收其为义子,改姓安。安禄山起兵时,张忠志(此时叫安忠志)率领骁骑八千人入太原,劫持太原尹杨光 ,出太原时“万兵追之不敢近”。安禄山让他率精兵扼守井陉路,驻军土门,对他信任有加。安禄山儿子安庆绪任命他为“恒州刺史”,恒州治所即今正定。安史之乱战局几起几伏……张忠志两叛两降,三易其姓,最终归顺大唐,被赐姓名李宝臣,其部队命名为“成德军”。 如今正定县城有街道名为“成德街”。刻在风动碑上的文章是降唐之后李宝臣与朝廷关系的明证。 风动碑的说法,有可能是当时的人们趁着冬天滹沱河水封冻了,从冰面上一路拖过来巨石,故而得名“封冻”,是为纪念之意; 也有可能安史之乱后,李宝臣割据一方,采取“封征不赋”的政策,使当地百姓免于苛税之苦,百姓们希望苛税永远“封冻”,故称此碑“封冻碑”。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