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参谋带着2个伤员打游击,3人总共才1条枪,谁知短短4年,这个参

周律鸣不评 2024-10-30 10:38:57

1941年,新四军参谋带着2个伤员打游击,3人总共才1条枪,谁知短短4年,这个参谋,就把队伍壮大了百倍,4年时间就扩充了800余人! 1941年初,历史进入了残酷的一刻——皖南事变爆发,敌我力量骤然失衡,形势陡转而下,刘奎的部队被迫陷入分散、被围剿的境地。但在最艰难的时刻,刘奎被赋予了特殊任务:在敌后坚持游击战斗,建立一支能在敌后活动、时刻准备打击日伪势力的队伍。   刘奎带着两名伤员,紧握手中的唯一一把步枪,从此在皖南地区艰苦辗转。   带着这样的残破武装条件,他要在敌后生存下来并坚持战斗,甚至要发展一支游击队,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他们没有固定驻地,昼伏夜出,躲避敌人搜查,忍受饥饿,渴饮露水,每走一步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在那些被战争摧残的村庄里,刘奎一次次登门拜访,动员乡亲们加入抗日行列。   他的热忱和真诚感染了许多百姓,不久便有五名村民响应了他的号召,成为最初的队员。而尽管人员增加,队伍的装备却始终没有得到改善。队员们只有一支步枪,连最基本的自保能力都没有。   面对敌人时,这种匮乏令人感到绝望,但刘奎坚信,只要继续努力,总会找到机会壮大队伍。   面对风险,他带领这支临时拼凑的小分队发动奇袭,虽然人数不多,但队员们用灵活的战术和出其不意的行动,一举缴获了十几支枪支。   这场战斗的胜利让刘奎的队伍声名大振,更多乡民看到了他们抗日的决心,纷纷前来投奔。   新成员中有些曾是被迫为伪军服务的普通人,在刘奎的带领下,他们找到了真正为之战斗的信念。队伍逐渐扩大,人员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既有经验丰富的战士,也有刚刚上阵的年轻人。   值此之际,敌人也开始关注到这支日益活跃的游击队伍。   日军加大了对皖南地区的扫荡力度,尤其是针对刘奎领导的游击队进行严密围剿。敌人并不只是小股的村庄清剿,而是成百上千人手持现代武器的大规模“讨伐”,逼得刘奎的队伍不得不一次次在密林深处隐蔽。   逃亡的日子并不好过,敌人对游击队下了封锁令,切断了村庄的粮食供给,常常断粮的游击队员们靠野草和树皮充饥,但即便如此,刘奎也从未考虑过放弃。   为了让队伍生存下去,刘奎开始改进游击战术,避免与敌军正面交锋,而是利用他们对地形的熟悉优势来躲避敌人的追捕。他们选择在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骚扰,选择突袭让日伪军惊慌撤退,之后便迅速撤回山林之中。   即使被敌人紧追不放,刘奎和战士们也能够保持冷静。他们会选取溪水逆流逃跑,以打乱敌人的追踪;或者在悬崖旁藏身,等到夜幕降临再顺崖而下。   在敌人的疯狂追击中,刘奎不仅多次负伤,甚至曾中弹坠入水塘、在悬崖边跳崖逃生,奇迹般地一次次死里逃生,给敌人留下了“打不死的刘奎”的名号。   刘奎的勇气和对抗到底的精神,让他的游击队成为了皖南地区令人敬畏的抗日力量。每当刘奎带着队伍再度袭击敌人,或者从敌人的围剿中顽强突围,都会在当地引起一阵震动。   就这样,这支队伍从3人发展到800人,成为皖南敌后战场上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   抗战胜利后,刘奎带领的队伍功勋卓著,他的英勇事迹也在各地广泛传颂。新中国成立后,刘奎被授予大校军衔,成为安徽省军区的副司令员。   1979年,刘奎去世,享年69岁。   尽管他的生命早已结束,但“打不死的刘奎”的传奇依然传颂不息,成为那段历史中不可磨灭的英勇篇章。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3 阅读:6603
评论列表
  • 2024-10-30 20:06

    致敬英雄!

  • 2024-10-30 21:28

    真的中华儿子,真的很难!

  • 阿蒙 27
    2024-11-02 11:33

    铁血男儿

  • 2024-11-03 07:31

    百战之将,有此将士,国家之幸[点赞]

  • 2024-11-03 06:24

    致敬英雄儿女们[玫瑰][玫瑰][玫瑰][作揖][作揖][作揖][点赞][点赞][点赞]

  • 2024-11-03 11:57

    去那里拿子弹?

    纯色 回复:
    歼敌+从敌伪军处缴、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