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中山医院顶尖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在为一位19岁的少女做心脏手术时,竟多次跑出手术室,而此时女孩的生命正在一分一秒流逝。手术结果如何? 一个平静的午后,上海中山医院突然迎来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紧急救援。 19岁的李娜被家人匆忙送进医院,她面色苍白,呼吸微弱。医生诊断她患上了极为罕见的主动脉夹层,随时可能失去生命。在这危急时刻,医院立即联系了著名的心血管专家葛均波教授。 葛均波是中国心血管领域的翘楚,49岁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创下多个"世界第一"的医学记录。 他率先在国内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完成了亚洲首例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手术,并主持研发了国产冠脉支架系统。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心血管医学的发展,也让无数患者重获新生。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享誉国际的专家,童年时曾是一个贫困的农村少年。葛均波出生于山东日照五莲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常常挨饿,甚至因营养不良导致身材矮小。但困难的环境并没有磨灭他的求知欲,反而激发了他的奋斗精神。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农村一步步走进了大学校园,最终成为了心血管领域的权威专家。 面对李娜的危急病情,葛均波果断决定立即实施手术。这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任何延误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李娜的病症是主动脉夹层,一种极其凶险的心血管急症。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夺走患者的生命。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有限,而新兴的支架手术虽然能够修复破裂血管,但操作难度极高。 葛均波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时间的紧迫。李娜的病情还有其特殊性:她的主动脉弓部位置异常,常规手术方案难以应对。这迫使葛均波必须在短时间内制定一个创新的手术方案。 然而,李娜的病情特殊,她的主动脉弓部位置异常,常规手术方法难以应对。葛均波决定采用一种创新的手术方案:通过颈动脉和股动脉双重入路,同时放置多个支架。这种方法能更好地保护脑部血供,但操作难度极大,需要精准到毫米级的操作。 手术进行到关键时刻,葛均波的手突然抽筋,不得不暂停操作。但他没有放弃,稍作调整后又继续投入到紧张的手术中。 整个手术持续了近8小时,期间葛均波的手再次抽筋。所幸在整个团队的通力协作下,手术最终圆满成功。当李娜被推出手术室时,她的家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那场生死攸关的手术中,葛均波面临的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身体极限的考验,他两次克服手部抽筋,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坚韧的意志力完成了手术。 但葛均波并未因此固步自封。相反,他始终保持着对新技术的开放态度和创新精神。在医疗设备国产化方面,葛均波做出了卓越贡献。 葛均波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临床医生,还是一位富有远见的医学创新者。他深知医疗器械的重要性,也清楚地认识到国产医疗器械在质量和性能上与国外产品的差距。 更值得一提的是,葛均波在上海中山医院推行的"首席创新官"制度。这一制度鼓励医生们积极参与医疗创新,将临床需求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通过这种方式,葛均波正在培养新一代既精通医术又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葛均波的职业生涯中,他不仅以精湛的医术拯救生命,更以深厚的人文关怀温暖患者的心灵。 葛均波始终坚持亲自查房,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即便是在繁忙的手术日程中,他也会抽出时间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解答他们的疑惑,缓解他们的焦虑。 这种对患者全方位的关怀,使他成为了患者心中的"葛大夫",而不仅仅是一位技术高超的专家。 只有将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医学的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让我们携手努力,培养更多兼具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文情怀的医学人才,共同推动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信源:新华网——葛均波:为患者敢于第一个“吃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