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清朝的最后一任“大家长”载沣,干了一件让大伙儿都咋舌的事儿——他把家里那座有名的醇亲王府,用90万斤小米给卖了! “时代在发展,不跟上就得掉队。”这话放在1950年的北京,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载沣,这位以前管着整个大清的人,居然做出了这么个大动作。这事儿不光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还成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小故事。 那时候,新中国刚站稳脚跟,到处都是新的开始。对载沣来说,做这个决定心里头五味杂陈。醇亲王府啊,那可是看着大清起起落落的“老资格”,既是他们家的门面,也记录了他个人的风风雨雨。想当年,载沣是摄政王,手里攥着最高的权力。1908年,小皇帝溥仪才三岁就坐上了龙椅,载沣就成了摄政王,一心想着通过改革让清朝再焕发光彩。可结果呢,改革没搞出什么名堂,反倒让他和朝廷里的大臣们关系搞僵了。才过了三年,辛亥革命一闹,清朝就没了,载沣的政治路也就走到了头。“爸,咱们真的要把王府卖掉吗?”儿子溥任的声音里满是疑惑和留恋。载沣轻轻一笑,眼神里透着一股子坚决:“是啊,孩子,留着它也没啥用了。”这可不是一笔简单的买卖,而是载沣要跟老日子彻底做个了断。想当年,他是清朝末年的大人物,心里头装满了志向,可惜没能把清朝的颓势给拉回来。1912年清朝一完蛋,他就慢慢从大家伙儿的视线里消失了,过起了平平淡淡的日子。他没跟着溥仪跑到日本去,也不接受伪满洲国的任何差事,死活不当那受人摆布的皇族,这也说明了他心里头明白,时代变了。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了,载沣就住在醇亲王府西边的花园里,天天瞅着新中国的建设和变化。虽说他是皇族出身,可他对新政权没半句怨言,反倒是挺乐意接受新时代的。那时候国家刚建立,啥都得从头开始,物资紧缺得很,载沣一家子的日子也不像以前那么阔绰了。虽然他以前挺有钱,可他也知道,时代是真的变了。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琢磨着卖点家里的东西。在那个啥都缺的年代,90万斤小米就成了载沣家的“救命粮”。 这次卖王府,可不只是卖点东西那么简单,更像是载沣跟过去挥手说再见。他卖掉醇亲王府,不光是为了应对眼前的难关,更是跟心里头的那些历史荣光做个最后的告别。他不再留恋以前的权势和财富,而是选择正视现在,适应新生活。90万斤小米,在那个时候就是一家子吃饭穿衣的指望,也代表着载沣从老世界跨进了新生活的大门。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昔日的贵族也得学着适应新规矩。载沣,这位曾经的清朝摄政王,没有死守着贵族的架子,也没跟新中国的秩序较劲。他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新中国的接纳和拥护。卖掉王府后,载沣一家离开了北京,过上了和老百姓一样的日子。他不再留恋过去的皇族身份,而是扎扎实实地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到了晚年,他还给自己起了个“载静云”的别号,喜欢读书写字,悠悠哉哉地度过了余生。 在那个社会动荡的年代,载沣的选择体现了旧贵族面对新挑战时的心理变化。他放下了王府,放下了过去的荣耀,选择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这不仅是载沣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写照。 载沣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的选择能决定未来的路。他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迎接了新时代的曙光。这种顺应潮流、勇往直前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和学习。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不断适应和改变,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反正卖了还有些米,不卖就可能割成许多小院子给别人住,皇上虽然有点愚钝,皇上他爹可是个有见地的……
卖了就是贫下中农了
他活的比他儿子明白。他儿子被日本人一鼓动就去当了傀儡,他还能坚持中国人的底线,没做任何卖国的事。
90万斤小米放在哪里了呢?自媒体就是喜欢胡说八道。
450吨就是大米也不值几个钱,他的王府我去看过,现在就是50亿也远远不够的,不能说是几进的院,是一个园了
不要以现在的眼光看450吨大米,现在吃饱了,觉得粮食不值钱,七十年前,人均饿肚子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是多少条人命了
一个破落王爷,儿子还是知名汉奸,能活着就不错了,真不用考虑那么多
不敢不卖,不得不买。
人家是私下收到消息了,再不卖就是定性地主了,卖了就是贫农[哭笑不得][哭笑不得]
50年,中国没一个人可以拿出450吨小米
写文章写的真无耻!就问你,他有选择吗?
应该是捐了吧!给市民当少儿文化宫喽!这人软着陆功夫厉害
90万斤=450000公斤=450吨,他疯了吧,要不就是买家疯了
小编知道90万斤是多少不?
遗老遗少的,没被清算就偷着乐吧,
不买,房子就要被没收了
人间清醒
得亏卖的早
满族人不是喊阿玛吗?
人间大清醒
这种王府本就应算作国有资产
卖给谁了?
显然是说:卖了亲王府,对价是90万斤小米
幸亏卖了,不然没收
他知道自己玩元了,再不买点钱什么都不是自己的了。
留计划
不卖也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