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战士壮烈牺牲,他新婚20天妻子没有改嫁,为他生下遗腹子,35年后,妻子带着儿子来为丈夫扫墓,她对着墓碑哭喊着:“儿子我给你养大了,你起来看看啊。” 1984年,20岁的陶荣华在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留下了新婚仅20天的19岁妻子李发英和一个尚未出生的孩子。 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彻底改变了李发英的人生轨迹。 李发英出生在江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她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姑娘,勤劳朴实,性格坚强。她本以为能与陶荣华从相恋走到白头偕老,然而,婚后不到一个月,丈夫就永远地离开了她。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李发英先是难以接受,整日以泪洗面。但很快,她意识到自己肚子里还有一个新的生命,这是陶荣华留给她的最宝贵的礼物。 为了这个未出世的孩子,为了对丈夫的承诺,李发英擦干眼泪,挺起胸膛,决定独自面对未来的人生。 怀着身孕的李发英坚持务农,照顾公婆。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九个月后,一个健康的男婴呱呱坠地。李发英给孩子取名"陶强",希望他能像父亲一样坚强勇敢。每当看着熟睡中的陶强,李发英就仿佛看到了丈夫的影子,心中既欣慰又心酸。 随着陶强渐渐长大,生活的重担越发沉重。李发英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还要做些零工贴补家用。 尽管生活艰辛,但她从未想过改嫁。在她心中,陶荣华永远是她此生唯一的丈夫。 每当夜深人静,李发英都会对着丈夫的遗像轻声诉说一天的经历,仿佛他从未离开。 李发英将丈夫的遗物、照片和军功章珍藏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她经常向儿子讲述父亲的英雄事迹,希望陶强能够继承父亲的优秀品质。 随着年龄增长,陶强渐渐理解了母亲的不易和父亲的伟大。他努力学习,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以此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尽管生活艰难,李发英仍然时刻惦记着远在云南的丈夫。她多次萌生去祭拜的念头,但每次盘算后都不得不作罢。昂贵的路费和家庭的重担让她只能将这个心愿一次次搁置。每年清明节,她都会在家里摆上丈夫最爱吃的菜,遥祭远方的英灵。 就这样,35年悄然流逝。李发英的黑发中已经掺杂了不少白丝,但她对丈夫的思念丝毫未减。陶强也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 看着儿子幸福的生活,李发英常常感叹:"要是你父亲还在,该多好啊。" 2019年4月,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传来。在退役军人事务部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56岁的李发英终于有机会前往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祭拜丈夫。当得知这个消息时,李发英激动得泪流满面。35年的等待,终于要画上句号了。 带着35岁的儿子陶强,李发英踏上了这趟期盼已久的旅程。一路上,她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当站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的大门前时,李发英的双腿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陶强搀扶着母亲,缓缓走向父亲的墓碑。 看到丈夫的名字刻在庄严的墓碑上,李发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扑在墓碑前痛哭失声。35年来的思念、委屈、坚持,在这一刻全部化作了泪水。她抚摸着冰冷的墓碑,喃喃自语:"荣华,我来看你了。这些年,我把儿子抚养大了,现在他也成家了。你在天上一定要保佑我们啊。" 陶强站在一旁,看着母亲的背影,内心无比酸楚。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父亲的墓碑,也是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母亲对父亲的爱。 李发英和儿子在墓前驻足良久,诉说着这些年的思念和生活。临走时,李发英小心翼翼地从墓碑旁拔下一株小草,小心地包好放进随身的布包里。这株小草,将成为她和丈夫之间新的联系,陪伴她度过余生。 李发英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个军嫂坚守的缩影。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对祖国和爱人的承诺,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份跨越时空的爱恋与坚守,永远值得我们尊重和铭记。
在军属的抚恤上,国家真应该加大投入,才能对得为国捐躯的烈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