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王莘创作的《歌唱祖国》在最初投稿时却受到了《天津日报》的冷遇,谁能想到,这首歌会在我们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被称为“第二国歌”。 (来源:人民资讯:诞生在列车上的“第二国歌”《歌唱祖国》,最初却遭报社退稿?) 《歌唱祖国》这首神曲的诞生背后,其实有着不少有趣的故事。 这首歌的创作过程很接地气,创作者王莘在一次回北京的火车上,看到祖国的壮丽景色,内心充满了激情,便即兴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起初,这首歌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但随着传唱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被它的旋律和歌词所吸引,最终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 这首歌不仅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美好记忆。 开国大典那天,天安门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大家敲锣打鼓,放鞭炮,红旗飘扬,欢呼声此起彼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 这可不是改朝换代那么简单,这是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从苦日子到好日子的一个巨大跨越。 全国人民都憋足了劲,要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国。 文艺圈更是百花齐放,各种作品层出不穷,都想着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新中国的热爱。 王莘,一个音乐人,也是这其中的一员。 他可不是什么学院派出身,从小家里穷,14岁就出来打工了。 但这并不妨碍他对音乐的热爱。 早年在上海,他亲身经历了抵制日货的游行,被冼星海的《救国军歌》深深震撼,从此走上了音乐之路。 后来,他又去了延安,再次成为冼星海的学生,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深远。 王莘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参加了开国大典。 那一刻,他心里一阵激动,下定决心要为新中国写一首能火遍时代的歌。 创作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王莘一直在努力,写了不少歌,但总感觉差点意思。 直到1950年9月,他去北京出差,为天津音乐工作团采购乐器。 这趟北京之行,彻底改变了中国音乐史的走向。 那天,王莘淘到了一堆好乐器,特别高兴,就背着它们往火车站走去。 经过天安门广场,看到五星红旗在风中飘扬,少先队员们敲锣打鼓,吹着军号,突然有种想要创作的冲动。 五星红旗在风中飘扬,胜利的歌声响亮动人。 这句歌词就像突然间的闪电,一下子击中了他的脑海。 在回天津的火车上,王莘拿出了冼星海送给他的自动铅笔,在一个烟盒背面写下了几句歌词。 车厢里人来人往,嘈杂的环境丝毫没有影响他创作的热情。 窗外的景色飞速掠过,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他眼前展开,他的思绪也随之奔腾,“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歌词就这样一行行地从他笔下流出来。 回到天津后,王莘立马把歌曲完善,并找同事们试唱,大家都觉得这歌不错。 他信心满满地把歌寄给报社,结果却被退回来了。 理由是“国庆稿挤,暂不刊用”。 后来才知道,当时的音乐界,流行的是民族风,王莘这首歌的风格有点“洋”,被认为是“外国歌曲”。 被退稿,王莘并没有灰心。 他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于是自己印歌谱,带着乐团到学校、工厂、码头演出,推广这首歌。 这首歌一出炉就火了,很快在天津的街头巷尾传开,甚至火到了北京。 当时,著名音乐家吕骥正在为国庆选歌,偶然听到有人唱《歌唱祖国》,觉得这歌旋律优美,歌词也充满力量,正是他想要的! 这首歌的作者没人知道,只知道是从天津流传出来的。 吕骥想到了王莘,就给他打了个电话询问。 结果,王莘正是这首歌的作者。 吕骥对《歌唱祖国》非常欣赏,大力推荐给文化部。 然而,这首歌的“洋”风格再次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它不适合作为官方推广的歌曲。 这件事最终上报到了周总理那里。 周总理听了这首歌后,非常喜欢,认为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群众歌曲,值得推广。 1951年9月12日,周总理亲自签发文件,要求在全国推广《歌唱祖国》。 三天后,《人民日报》发了这首歌的完整版,歌词和曲谱都有,这样这首歌就算是得到官方认可了。 《歌唱祖国》的诞生和流行,绝非偶然。 它既是王莘个人情感的表达,也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这首歌道出了一个时代的心声,表达了整个民族的梦想。 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它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这么多年过去了,《歌唱祖国》还是很多人常唱的歌。 1997年,在金州举行的世界杯预选赛上,中国队率先破门,全场球迷自发地唱起了《歌唱祖国》。 几万人一起高歌,场面震撼人心。 这首歌,已经超越了时间的界限,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一种民族认同。 张斌说过,这首歌是献给所有中国人的。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王莘是谁,也不知道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但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和激动。 这首歌会一直激励我们,迈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