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余秋里回故乡探亲,然而,令他失望的是,弟弟余财发拒绝与他见面,余财发竟说:“他如今当了大官,早已将我们兄弟姐妹抛在了脑后!” (来源:新华网:余秋里诞辰100周年,将军曾言是副总理却非家乡计委主任) 江西吉安,这片红色的土地,培养了无数革命英雄。 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位独臂将军的故事特别吸引人。 他,就是余秋里。 余秋里出生在吉安县坪里村,家里条件很艰苦,父母都是农民。 7岁那年,他进入私塾读书,虽然学习时间短暂,却培养了他勤于思考的习惯。 课余时间,他经常帮助村里的老人,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这些经历,在他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1929年,15岁的余秋里参加了农民暴动,正式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从赤卫队员干起,靠着胆大心细和优秀的军事能力,很快崭露头角,成了红军里的一颗新星。 他从赤卫大队队长做起,逐步成为红军学校的连指挥员,后来又担任了红2军团6师18团的政委。 每一步都在革命的实践中不断成长。 在长征途中,余秋里的左臂不幸负伤。 面对剧烈的疼痛和严峻的形势,他毅然拒绝了截肢手术,咬紧牙关,坚持跟随大部队前进。 爬雪山,过草地,他比其他战士更加艰难,但他从未退缩,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渡过金沙江后,余秋里的左臂伤势恶化。 在任弼时和贺龙的安排下,他终于接受了截肢手术。 手术条件简陋,没有专业的医疗器械,医生用一把改造过的锯弓完成了手术。 虽然失去了一个手臂,但余秋里的革命热情依然高涨。 他用仅剩的一只手臂,继续挥洒着青春和热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 面对石油短缺的问题,党中央决定要大力发展石油工业。 1958年,余秋里被任命为石油工业部部长。 他从一名军人,转变为一名经济建设者,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余秋里深知自己缺乏石油工业方面的专业知识,他虚心向地质专家李四光请教,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迅速掌握了石油勘探和开发的关键技术。 他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思想,将工作重点放在关键区域,力争取得突破。 在四川石油勘探初期,虽然一度发现了些蛛丝马迹,但最终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 面对挫折,余秋里没有灰心丧气,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寻找新的突破口。 1960年,中央决定开展大庆石油会战。 余秋里带领两万多名转业官兵、专家技术员和石油工人,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大庆。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发扬“铁人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大庆油田的重大胜利,为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大庆石油会战的胜利,不仅解决了中国石油短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培育了一种精神,一种“工业学大庆”的精神。 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在各个领域不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余秋里虽然职位很高,但始终保持着清廉的作风。 他从不拿职权给家人好处,反而对家人更严格。 他经常说:“别指望从我这儿得到什么好处。” 1983年,余秋里回乡探亲。 弟弟余财发说他从没为家乡做过事情。 余秋里淡定地说:“我是国家计委的,不是江西省的,更不是吉安的。” 这句话,掷地有声,体现了他对党性原则的坚守,以及对国家利益的重视。 侄子考上了军校,想请余秋里帮忙转到更好的学校,但被他婉拒了。 侄女考军校分数不够,想走后门,也被他拒绝了。 他常说:“能上就上,上不了回家种田。”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两袖清风”,什么是“一身正气”。 尽管对家人“不近人情”,但余秋里对家乡却饱含深情。 他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并积极为家乡经济建设建言献策。 他希望家乡人民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希望家乡能够发展得更快更好。 余秋里的一生充满了革命精神,他一直在战斗,始终奉献着自己。 他身上体现出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承。 从战场到油田,从革命到建设,余秋里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他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今天,我们缅怀余秋里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身上那种对党忠诚、为民服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让它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