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我们上当了!”2001年,美国给我国挖坑,让我们囤积多年的化工原料变为

柳淮蕊 2024-10-30 20:17:24

[微笑]“我们上当了!”2001年,美国给我国挖坑,让我们囤积多年的化工原料变为废品,可就在绝望之际,一个人的出现彻底将局势扭转...     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正处在经济腾飞的初期,国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国内工业发展迫切需要升级换代。   这时己内酰胺这种化工原料成为关键焦点,它是一种特别关键的材料,用于生产尼龙纤维、工程塑料等,是工业制造的“幕后英雄”。   可是这项生产技术被欧美发达国家垄断,国内的自给率仅有不到15%,这种局面让中国不得不从外界高价进口,受制于人,经济成本也居高不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做出了一个决定:花60亿美元,从美国引进一批己内酰胺生产设备,希望借助这批先进设备,掌握己内酰胺的生产技术,彻底打破对外依赖。   不过事情的发展却远比预期复杂,这批昂贵的设备刚刚启用,欧美国家就迅速推出了新一代技术,生产出价格更低、质量更高的己内酰胺产品。   中国花重金购入的设备竟然成了“过时货”,国内生产的己内酰胺产品既无法与进口产品在价格上竞争,也无法满足质量要求,市场逐渐被海外垄断。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技术封锁”,当时的工厂负责人们焦虑万分,看着堆积如山的库存,众人皆感到无力。   但就在此时,一位70多岁的老人站了出来,他就是著名化工专家闵恩泽院士,闵院士是中国化工催化剂领域的开拓者,曾在石油化工和绿色催化技术上取得巨大突破。   早年他学成于海外,却毅然回到祖国,将一生奉献于科研事业,这次闵恩泽再一次挑起了攻克难关的重担。   进入实验室后,闵恩泽院士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背水一战”的科研攻关,他们并没有现成的资料和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为了找到更高效的催化材料,闵院士和团队反复筛选数十种化学物质,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记录改进,实验室的灯光彻夜不熄,闵院士常常工作到凌晨,眼里布满血丝,但始终坚定。   他知道,这不仅是一个科研项目,更是一次打破技术垄断的关键战役,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团队经历了上百次失败,每次都需要从头再来。   不过就在大家疲惫不堪、近乎绝望的时候,一个关键的化学反应数据引起了闵恩泽的注意,这一发现让他兴奋不已,他敏锐地判断出,这种催化剂材料或许就是突破口。   于是他带领团队进一步实验验证,终于经过无数次微调,他们开发出了高效、环保的己内酰胺绿色生产工艺。   这种工艺不仅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堪称一次“绿色革命”,当这个技术成果问世后,国内己内酰胺的自给率迅速提升,从原本的不足15%攀升到98%。   中国终于实现了己内酰胺生产的独立自主,摆脱了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不仅如此,这项绿色生产技术还使中国的己内酰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了竞争力,甚至开始对外出口,给欧美国家带来不小的压力。   闵恩泽和他的团队不仅为中国的化工行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后来者树立了科学探索的榜样。   有人问闵院士:“您已经为国家贡献良多,为何还要在年过古稀时继续承担如此巨大的科研压力?”他微笑着回答:“国家的科技需要我们,这是我一生最重要的事情。”   在闵院士的科研生涯中,他始终坚信科技是国家的利器,而科技自主更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关键,他不仅仅在己内酰胺技术上取得突破,还在石油炼制、绿色催化等领域进行过多项创新。   他倡导环保理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提出要将化工与环保结合,以保护自然环境。他的这些思想和成果在今天仍然是化工行业的重要指导。   2016年,闵恩泽院士在北京病逝,他的离世让无数科研工作者深感痛惜,国际小行星中心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向这位一生无私奉献的科学家致敬。   正如他所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正是有无数像闵恩泽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才能在科技领域走得更稳、更远。   今天我们享受着中国化工行业的自主自强,已经不再畏惧外国的技术封锁。而闵恩泽院士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无数后来者继续追寻创新与自立的道路。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50年前,他忧深思远,为新能源研究破土奠基》)

0 阅读: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