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8岁的许世友要回乡,向南京军区提一要求:“给我调43辆吉普。”军区领导:“从不搞特殊,这次为何要搞这么大排场?” 1983年8月,78岁高龄的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预感自己时日无多。 他向中央军委请了两个月的假,从南京军区调集了43辆吉普车,欲重返故乡新县。 半个多世纪前,正是在这片泱泱大别山区,英勇的新县儿女们挥洒热血,开创了鄂豫皖根据地,为新中国输送了大批优秀将领。 1955年大授衔时,有43位开国将军出自新县,其中许世友是唯一的上将。 如今,43辆吉普车整装待发,象征着这43位将军魂归故里,向养育他们的这方热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其实,许世友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幼时,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 8岁那年,母亲忍痛将他送到少林寺学艺,一别就是八年。 16岁,他思乡心切,冲出少林寺,只为再见母亲一面。然而命运弄人,刚回家不久,他就因打死欺凌母亲的恶霸,不得不再次离家。 直到1952年,已是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才再次踏上归乡路。 当他来到好汉山的烈士墓前,5位昔日战友长眠于此,17位弟兄战死沙场,而他却是唯一幸存者。 默立良久,许世友泪流满面。 乡间小路尽头,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正弯腰背柴。走近一看,竟是阔别20年的母亲。 她苍老得让许世友几乎认不出来。"娘!" 许世友扑通跪倒在地,泪如泉涌。他连忙起身,替母亲卸下柴捆,刺痛双手的柴草,像针扎般刺痛他的心。 面对家乡父老,许世友怒斥道:"你们这些父母官是怎么当的,让一个七旬老人上山砍柴?" 短短三天,他就带母亲离开了家乡。在济南,他亲力亲为,侍奉母亲起居,却不知老人家早已习惯了劳作的生活,很快便执意回到了大别山下那个简陋的草屋。 1957年冬天,已经调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再次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是他解放后第二次回乡,也是他与母亲的最后一次相见。 清晨,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落在大别山的群峰间。许世友率领的车队徐徐驶入山区,将军的心情格外激动。 当车队抵达福田河区时,前方的道路已无法通行。许世友决定带领随从徒步前往。 "前面就是我的家乡了,"将军对秘书说,"我没有提前告诉家里一声,这次回去,要给我老娘一个'突然袭击',给她一个惊喜。" 两天的跋涉后,太阳西斜,许世友一行终于来到阔别五年的许家洼。那栋依山而建的土砖青瓦房,就是将军的家。 推开家门,只见母亲身着蓝布外衣,正忙着喂猪。虽然身形清瘦,但精神矍铄。 听到熟悉的声音,老人家惊喜地回过头来,惊喜地看着突然出现的儿子,喃喃自语:"真是我的有德娃啊......" 此时,老人住在政府为她修建的两间瓦房里,生活十分简朴。屋内除了一张饭桌,几把椅子,一个旧衣柜和一个打满补丁的蚊帐,几乎没有其他物件。 在这个简陋的小屋里,许世友和母亲相聚,彻夜长谈。第二天,将军让秘书买来一头肥猪宰了,请乡亲们来吃席。 离别时分,不少乡亲赶来相送。许世友握着母亲皱巴巴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老人先开了口:"孩子,放心去吧,把工作搞好。"将军强忍泪水,安慰母亲:"娘,您放心,俺还会回来看您老人家的。"谁知,这一别竟成永诀。 1959年,百忙之中,许世友终于又抽出时间回乡。 在老乡的引领下,他径直来到母亲的坟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如泉涌:"娘啊,恕儿不孝,没能侍奉您老人家,有德今天回来向您请罪了!" 说罢,许世友脱下军装,让乡亲们拿来扁担铁锹,亲手为母亲坟茔培土垒石。在部下的帮助下,忙活了两个多小时,将军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坟茔。 看到家乡遭灾,百姓民不聊生,许世友心如刀割,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从随行参谋那里借了1000块钱,当场分给乡亲们,叫他们去买米买粮,暂度难关。 许世友又派秘书到镇上,高价买回一头猪,在自家门前支起大锅,给全村老小做了一顿像样的团圆饭。 当地官员得知许世友回乡,特地在县城设宴款待。 然而饭点将至,将军却训斥了官员一通,拂袖而去。他实在不忍心享用山珍海味,而乡亲们还在饥寒交迫。 1985年10月,人民的功臣许世友将军与世长辞,永远回到了大别山,回到了魂牵梦绕的许家洼,回到了最最亲爱的父老乡亲身边,也回到了慈爱的母亲身旁。 虽隔阴阳两界,母子情深,亘古不变。 "活着尽忠,死了尽孝",或许唯有在另一个世界,他才能真正与母亲团聚,与父老乡亲重逢,与昔日战友并肩。 43辆吉普车,43位将军,终究没能踏上那条回家的路。
我和许多同事到新县拜祭过许上将之墓!
我湖北人也专门到许将军坟前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