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和粟裕为何能“脱颖而出”?
大兵团指挥这个事,黄埔没有教过,比如黄埔一期那就是个速成班的性质,半年多就结业了,哪有时间研究什么“战役学”?其实保定军校和云南讲武堂,这方面涉猎也很少,为嘛?没有用呗。
当时的国内战争,不仅强度不高,战役指挥的认知也很有限,敢打敢冲肯花钱收买对手,基本就搞定了,没什么大兵团作战的专业性,而且战役规模也有限,几万人打一仗,就算挺大的了。
哪里能学一点呢?陆军大学,也就是军事养成教育的最高学府,可惜师资能力一般,另外不少将领都是带职来镀金的,什么特别班之类的,结果没学什么东西就毕业了,一年半载能有啥深刻领会?
到抗日战争爆发后,跟现代化的日军一交手,高级指挥的水平差距就出来了,吃了亏以后才痛定思痛,规定军级以上参谋长必须“陆军大学”毕业的,最好还是正则班出身。
如此在大兵团会战中,各高级单位的作战部署、协调和指挥,才不至于太业余。有人问了,为什么不规定是军事主官必须陆大毕业呢?因为这帮主官黄埔或者保定毕业后,都是跟着校长打出来的,更没空进修。
我军的情况更严重,科班出身的本来就少,更没有什么陆军大学,尤其是早期的革命战争中,我军兵力规模也不大。前四次反围剿,红军基本都在3、4万人左右,有主席、总司令的大兵团指挥就够了。
普通将领需要的是忠诚和勇敢,甚至能够直接上阵抡大刀片,十年下来,没有牺牲的都成为高级指挥员,但是大兵团指挥能力和实践,基本都是空白,毕竟没有一个人,指挥过10万大军作战呐!
抗战期间敌我力量悬殊,我们打游击战,打小规模战斗,还是没有大兵团作战的机会和条件。鬼子投降以后,突然间就跟对手进入了大兵团对抗,因为我们有了百万大军,而敌人更是有几百万,人数和装备的层级都上来了。
其实解放战争初期,把战略层面抛开,就战役指挥的整体能力而言,我们不占优势的,就是因为缺乏大兵团作战指挥的经验。许多将领不适应新的战争形式,这时候光靠勇敢是不成的,长征时期的军团长们,表现也参差不齐。
没学过,没用过,那怎么打败敌人?除去学习和体会主席的军事思想外,个人感觉,天赋显得很重要了,再经过多年的战争生涯,进而实现天赋和经验的结合,完成大兵团作战组织和指挥的入门、熟练和得心应手。
陈毅在华东吃了几次败仗后,深知自己这方面的不足,特别给中央写道:最近陈赓、粟裕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迈进,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即承认后面三帅的大兵团指挥能力,同时肯定陈赓、粟裕的“脱颖而出”!
换句话说,陈赓和粟裕在大兵团指挥这一领域,确实是有相当的天赋,所以才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