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宰相李斯的生存哲学:功利与抉择之思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李斯宛如一颗璀璨却又颇具争议的星辰,其一生的行事作为,无不深刻烙印着一种独特且极具功利色彩的生存哲学——对功名富贵那近乎狂热的极致追求,以及为此而不断做出的种种抉择。 李斯,起初不过是楚国上蔡的一介小吏,然而,一次对厕所与仓库老鼠迥异生存状态的洞察,让他仿若醍醐灌顶,猛然悟到环境之于人境遇的深远影响。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辞去那看似安稳的小吏之职,踏上前往齐国拜荀子为师的求学之路,一心钻研帝王之术,期冀能在这乱世之中寻得一条通往功成名就的坦途。 学成之后,李斯以其敏锐的眼光分析各国形势。在权衡利弊之间,他出于对个人功名抱负得以实现的强烈渴望,决然地选择了彼时最具发展潜力的秦国。这一抉择,恰似其功利主义思想的初次崭露头角,他将自身的发展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犹如一只敏锐的猎豹,紧紧追逐着那片能让自己功成名就的广袤天地。 在秦国的漫漫征途之中,李斯的这种生存哲学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秦国掀起那场轰轰烈烈的“逐客令”风波时,李斯顿时陷入了被驱逐的危境之中。可他怎会甘心就此失去在秦国苦心经营的大好机会?于是,他凭借着斐然的文采与对秦王嬴政心思的精准揣摩,洋洋洒洒地写下了那篇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文中,他旁征博引,列举先王重用外国人才从而使秦国日益强大的诸多例证,条分缕析地阐明逐客之举将会带来的重重危害。诚然,此举虽不乏有为秦国长远发展考量的成分,但其背后,又何尝不是李斯为了死死保住自己在秦国的地位与前程而使出的浑身解数呢?果不其然,他成功地让秦王撤销了那道严苛的“逐客令”,并因此获封廷尉,得以继续在那通往功名的道路上昂首阔步。 当同门师兄弟韩非怀揣着满腹才华来到秦国,且深受秦王欣赏之时,李斯的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强烈的危机感。他担心韩非的光芒会无情地掩盖自己,进而威胁到自己苦心经营的地位和权势。在功利之心的驱使下,他不惜在秦王面前恶意诋毁韩非,最终致使韩非被囚禁致死。为了稳固自己那岌岌可危的功名地位,他竟对同门手足痛下杀手,此等行径,无疑将他对功名的极度贪恋以及功利至上的行事准则暴露无遗。 而在秦始皇沙丘驾崩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上,赵高的一番劝说,更是将李斯推向了命运的十字路口。起初,李斯心中虽有犹豫,但当赵高一针见血地指出扶苏继位将会使蒙恬取代其丞相之位,而胡亥继位则可保他权势无忧时,李斯在权衡利弊的瞬间,终究还是选择了与赵高合谋。这一行为,完完全全是出于对权力和功名的贪恋,他全然不顾秦朝的长治久安以及秦始皇的遗愿,就这样,他的这一抉择给秦朝的统治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危机,而他所做的一切,仅仅只是为了保住自己那荣华富贵的生活罢了。 在思想文化领域,李斯同样秉持着他那功利主义的行事风格。他极力主张禁止异说、统一思想,进而建议秦始皇焚烧除博士官保存以外的《诗》《书》及百家著作。此举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加强了秦朝的思想控制,然而,它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儒生们的强烈不满,并且给后世的文化传承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而他提出这一建议,很大程度上亦是为了迎合秦始皇的统治需求,从而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再次将其功利主义思想彰显无遗。 李斯流传至今的诸多原话,亦如一面镜子,从侧面清晰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生存哲学。就拿《谏逐客书》中的那句“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来说,表面上,它强调了广纳人才对于成就大业的至关重要性,可细细品味,其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为了能在秦国继续拥有那施展抱负、获取功名的宝贵机会而发出的急切呼吁呢?又如他那句“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此语直白地表明他认为人的出息全然由所处环境决定,这也恰恰促使他不断地去追寻能让自己功成名就的理想环境。再看他临终时的那句感慨:“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或许他才恍然意识到,自己一生为了功名富贵所做的种种抉择,最终竟让他失去了曾经那份简单而又纯粹的生活乐趣。 李斯的生存哲学,以功利主义为核心,在那追逐功名富贵的漫长道路上,他凭借着自己的卓越才能和对时势的精准判断,不断地做出抉择。诚然,这些抉择在当时确实让他获取了权势与地位,然而,它们也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诸多争议,使得后人对他的一生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先贤的睿智# #分享先贤的聪慧# #思想家与战略家# #先秦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