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18岁的张恨水在母亲的安排下,被迫接受了一桩包办婚姻。他提出在成婚前

蕴藏冬夏啥 2024-10-31 14:07:23

1913年,18岁的张恨水在母亲的安排下,被迫接受了一桩包办婚姻。他提出在成婚前先见见未来的妻子,见到那位姑娘眉清目秀,便点头同意了。然而,新婚之夜,当他揭开新娘的盖头时,吓得夺门而出。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星空中,张恨水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小说让无数读者为之着迷,但鲜为人知的是,他的私生活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1895年,张恨水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小官之家。从小耳濡目染,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父亲离世后,张恨水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他常常废寝忘食地阅读和写作。然而,就在他的文学梦即将起飞时,一场包办婚姻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向了他。 18岁那年,张恨水的人生轨迹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包办婚姻打乱。尽管他对文学怀有满腔热忱,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不得不屈从于传统和孝道的压力,勉强接受了母亲为他安排的婚事。 相亲日来临,张恨水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赴约,殊不知等待他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当他走进相亲的房间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喜不已。一位容貌秀丽、举止优雅的年轻女子正含羞带怯地站在那里。张恨水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他开始对这门婚事产生了好感。 婚礼当天,张恨水满心期待地掀开新娘的红盖头,却在那一刻如遭雷击。映入眼帘的不是那张他记忆中秀丽动人的脸庞,而是一张平凡甚至有些粗糙的面容。新娘徐大毛的相貌与他在相亲时看到的判若两人,仿佛天上地下的差距。 张恨水的心瞬间凉了半截,感觉自己被狠狠欺骗了。他强忍着内心的失望和愤怒,勉强完成了婚礼仪式,但脸上的笑容早已僵硬。 洞房花烛夜本该是新婚夫妻甜蜜温存的时刻,却成了两人关系的分水岭。当夜深人静,只剩下新人独处时,张恨水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失望和怒火。 他质问徐大毛为何要欺骗他,而徐大毛则羞愧地低下头,解释这一切都是媒婆的主意,她也是受害者。 张恨水听后更加愤怒,他冷冷地说:"我不管是谁的主意,这婚我是不会承认的。"说完,他转身离开洞房,将徐大毛一人留在那里。徐大毛独自哭泣了一整夜,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糟糕的开始。 从那天起,张恨水开始长期离家不归。他找各种借口外出工作,有时一走就是几个月。每次回家,他都对徐大毛冷眼相待,仿佛她是个陌生人。徐大毛却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她以惊人的耐心和善良,默默支持着这个家庭。 渐渐地,张恨水开始注意到徐大毛的变化。她不再是那个婚礼当天羞怯沉默的女子,而是变得能干贤惠。她学会了基本的读写,开始阅读一些简单的书籍。有时,张恨水回家时,会看到她在灯下认真地练习写字。 在母亲的劝说下,张恨水终究回归了家庭。随后,徐大毛为张家生了两个女儿,可惜都夭折了。 这个打击反而让两人的感情更加深厚。张恨水开始教徐大毛读书写字,徐大毛也在有文化后改名为徐文淑。 然而,张恨水复杂的情感世界并未就此停歇。在事业有成后,他邂逅了胡秋霞,并毅然决定迎娶她为第二任妻子。令人惊讶的是,徐文淑非但没有吃醋,反而主动提出与胡秋霞同住,照顾张恨水的起居。 这个特殊的家庭,因为徐文淑的宽容和智慧,竟然和谐共处。当胡秋霞早产时,正是徐文淑的悉心照料,才让孩子平安度过难关,事后为其取名张晓水。 张恨水50岁那年,又爱上了16岁的学生周南。这一次,胡秋霞强烈反对,但徐文淑再次展现了她的智慧,不仅平息了胡秋霞的怒火,还劝张恨水善待每一个他爱的人。 战乱年代,徐文淑回到安徽老家,而张恨水则与胡秋霞和周南留在北京。晚年时,张恨水突发脑溢血,周南悉心照顾了他六年,直到自己不幸去世。 张恨水的情感世界,就像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传奇小说。它告诉我们,爱情可以复杂多变,婚姻可以多元包容,而宽容和理解,才是维系关系的根本。这或许就是张恨水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情感遗产,让我们对爱情、婚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参考素材:《张恨水的风流过往》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