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如何准确计算弹头的落脚点,竟成了众位科学家们的难题,就在这时,束星北

麒阁天下事 2024-10-31 19:39:38

1980年,如何准确计算弹头的落脚点,竟成了众位科学家们的难题,就在这时,束星北,一个默默扫了数十年地的老人走了上来,仅仅用一支笔和一叠纸,就推算出了弹头的落脚点。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科技教育家》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 原子弹的蘑菇云升腾而起,举国欢腾,1964年的中国沸腾了。 但在青岛,一位老者却在喜讯传来时失声痛哭,哭声中满是撕心裂肺的悲凉。 这位老者,就是束星北,一个鲜为人知的物理学天才。 他的眼泪,不仅仅是壮志未酬的遗憾,更是时代洪流裹挟下个人命运的无奈写照。 束星北,1907年生于江苏扬州一个望族,家境优渥,天资聪颖。 他学业一路过关斩将,从小的私塾开始,接着去了美国拜克大学和加州大学,再到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和剑桥大学,最后拿到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 在求学期间,他师从达尔文等名家,接触到了当时物理学界最前沿的理论,并得到了像玻尔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认可,甚至一度成为爱因斯坦的助手。 束星北的学术之路,本应一片光明。 1931年,束星北回国探亲,并与葛楚华成婚。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毫不犹豫地留在祖国,决定拿起武器投入抗战。 他去了中央军官学校,担任物理教官。 因为惹怒了蒋介石,他六个月后只好离开。 这或许是他人生第一次直面时代的波澜,也预示着他未来坎坷的命运。 随后,他受聘于浙江大学物理系。 在浙大,束星北的教学风格独树一帜,他从不照本宣科,也不指定参考书,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复杂的物理理论,深受学生喜爱。 李政道、程开甲等后来都成为了物理学界的翘楚,都曾受教于束星北。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浙江大学几经搬迁,束星北也随之颠沛流离。 他领悟到了国家危急的关头,毅然改变研究方向,投身军工领域。 1945年,他终于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雷达,因此被称为“中国雷达之父”。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束星北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科学救国的理想。 然而,时代的洪流并没有放过他。 束星北性格刚正,敢于直言,这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下显得尤为“格格不入”。 他为学生于子三的被害奔走呼号,为被批斗的同事苏步青仗义执言,甚至对一边倒学习苏联的潮流公开表示反对。 他正直勇敢,最后却害惨了自己。 1952年,院系调整后,束星北来到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 面对国家建设的需要,他放弃了相对论的研究,转而研究气象学,并在短短两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好景不长,束星北因直言不讳的性格再次成为靶子,被停职审查。 虽然审查结果证明他没有问题,但随后,他再次因批评肃反中的错误做法而遭受批判。 从受人尊敬的教授到被管制劳动的“罪人”,束星北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被安排去修筑水库,生活困顿,安全毫无保障。 1960年,他被安排到青岛医学院,负责打扫厕所。 这对于一个曾经站在科学前沿的物理学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精神折磨。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束星北依然心系祖国。 他知道他的老朋友王淦昌等人正参与一项重要的国家项目,他也渴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重新获得科研机会,他开始“认真改造”,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主动修理各种机器设备,从X光机到变压器、鼓风机,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默默地奉献着。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来,束星北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失声痛哭。 他原本应该在那儿,和大家一起,可惜因为政治上的问题,最终被排挤了。 他流泪是因为对梦想的遗憾,但更因为他深爱着祖国。 李政道当年回国后,给周总理提了个叫束星北的人。 在李政道的帮助下,1979年,73岁的束星北终于重返讲台,重新拾起教鞭。 虽然年纪大了,但束星北的本事一点没退。 他参加了1979年中国第一个洲际弹道导弹试射。 *发射回收时,精准确定弹头数据舱的接收和打捞时间点确实是个难点。* 说来也巧,束星北真有了根据说点子,预测得头头是道,后来发射回收都照他说的,看来靠谱得很! 晚年的束星北,虽然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依然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他与汪德昭共同倡导在中国近海开展海洋内波的观察研究,并亲自组建研究小组,进行理论探索和现场观测。 1983年,束星北在青岛病逝,享年77岁。 弥留之际,他留下遗愿,将遗体捐献给科研。 他拥有超人的天赋和报国热情,却在政治运动的冲击下,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他的故事,让我们反思那个特殊年代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科学家在逆境中对科学理想的坚持,对祖国的热爱。 束星北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他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后人,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去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