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18日中午,一声保密电话唤醒了美国总统卡特。消息称中国成功发射了一枚洲际导弹,射程9000公里。虽然无法精准打击目标,但这标志着中国进入拥有战略威慑力量的国家行列。 1980年的五月,中国海军在太平洋上进行了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军事行动。这次行动的目的是为了打捞我国首次成功发射的洲际导弹的数据舱。 洲际导弹的射程超过了八千公里,已经超出了中国的国境线,因此试射点只能选在南太平洋公海。 那是五月十二日的凌晨,中国的洲际导弹腾空而起,朝着吉尔波特群岛方向呼啸而去。 伴随着导弹发射的轰鸣声,中国海军的舰队也悄然出发,浩浩荡荡的十八艘军舰劈波斩浪,向着南太平洋驶去。 这支舰队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那个装载着宝贵数据的导弹数据舱。 这个数据舱对于中国的导弹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记录了导弹发射时的各项数据,还包含了核弹头的制作材料和防热工艺等机密信息。 可以说,没有了这个数据舱,中国的洲际导弹事业就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海军这次行动的意义重大,责任也非常重。 然而,中国的行动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高度关注。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派出侦察机和军舰,尾随在中国舰队的后方,企图抢先一步找到数据舱。 面对这些虎视眈眈的对手,中国海军必须万分谨慎,严阵以待。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中国海军动用了五千多名海陆空三军和科研人员,组成了一支庞大的打捞队伍。 国家海洋局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由著名物理学家束星北教授领衔的秘密技术小组。 束教授仅凭一支笔,就计算出了导弹落入海中时会激起两百米高的水柱,而海面会在四分钟内恢复平静。 打捞人员必须在这八分钟内,在敌舰环伺的情况下,成功打捞上数据舱,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迷惑对手,中国海军还使出了调虎离山之计。 他们先是故意把舰队开往别处,吸引敌舰尾随前往,然后又趁其不备,迅速折返,重新封锁海面靶区。等那些国家反应过来时,中国海军的驱逐舰已经将他们的军舰驱赶出了靶区。 三个小时前,中国的四架直升机已经做好了起飞准备。随着时间的推移,驾驶员陆续进入驾驶舱,仿佛在等待着什么重要的时刻。 十点三十分,天空中突然划过一道耀眼的火光。那是一枚洲际导弹,精准地落向目标海域。 瞬间,海面被染成了一片绿茵茵的颜色,那是导弹头释放的染色剂。 就在导弹落海的那一刻,中国的遥测飞机在两千米高空成功勘测到了导弹头的具体位置。打捞直升机立即向目标区域飞去,速度之快宛如离弦之箭。 然而在飞行途中,直升机遇到了一大片浓积云。穿过去,风险难测;绕行,又恐怕错失良机。 飞行员面对两难境地,咬咬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们冒着极大的危险,义无反顾地穿过了浓积云。 就在这四分钟里,美国的C-130飞机已经在弹头落点投放了声呐浮标,随后两架武装直升机也循声而至。它们在数据舱上空盘旋,意图抢夺这个装载着中国机密的宝物。 形势万分紧急,容不得半点犹豫。中国直升机迅速调整高度,悬停在三十米上空。 潜水员从机舱跃出,以最快的速度潜入水中,奋力游向数据舱。 美军直升机虽然虎视眈眈,却也无可奈何。几分钟后,潜水员重新浮出水面,胸前紧紧抱着那个关乎中国国防未来的银色舱体。 数据舱被成功打捞,中国的任务完成了。美军直升机只能无功而返,消失在天际。这一战,中国海军用实力宣告了自己的胜利。 回望这惊心动魄的八分钟,那些参与打捞行动的官兵无不热血沸腾。 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有了这种力量,还有什么对手不能打败? 从那一天起,中国正式跻身于世界导弹强国的行列,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拥有洲际导弹的国家。这既是科技的胜利,更是精神的胜利。
束星北!可惜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