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一位母亲满怀爱意地为高三的儿子送来了自制的饭菜。儿子津津有味地享用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然而,没过多久,他突然抛出一句让母亲震惊的话:“妈,下次你能多带点饭菜吗?最好用锅装。”母亲眉头一皱,心中惊疑:“这孩子难道饭量大增了?” 信息来源:宿迁零距离——宿迁一名女子每周都会给高三儿子送饭,却收获“一宿舍儿子 事件的主角,不是什么明星网红,也不是商界大佬。而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和一群高三学生。 在一个普通的高中校园,高三人生的转折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每个学生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刷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用,这种状态下,别说好好吃饭了,连睡觉都成了奢侈。 叶女士的儿子也在这个学校读高三,和所有母亲一样,她担心儿子在学校吃不好,营养跟不上,为了让儿子安心学习,她决定每周六亲自下厨,给儿子送饭。 30多公里的路程,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但对叶女士来说,这不算什么。她总是提前一天准备好食材,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忙碌。 洗菜、切菜、烹饪,每一道工序都亲力亲为,不敢有丝毫马虎,她做的菜,不一定是山珍海味,但一定是营养均衡,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 儿子也很期待每周六的到来。他知道,这一天,不仅能吃到妈妈做的饭菜,还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每次拿到饭盒,他都迫不及待地打开,饭菜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让他感觉所有的疲惫都一扫而空。 然而,好景不长,一个偶然的发现,让叶女士的送饭计划发生了改变。 原来,每次儿子吃饭的时候,他的室友们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他们有的父母离学校太远,有的父母在外地工作,根本没机会吃到家里的饭菜。 看到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妈妈做的饭菜,他们只能默默咽口水。 儿子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心疼室友,也理解他们对家的渴望。 于是,他鼓起勇气向母亲提出一个请求:能不能多做点饭菜,让室友们也尝尝? 叶女士没有犹豫,一口答应了儿子的请求,她知道高三是孩子们人生中最关键的一年,他们需要的不只是营养,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从那以后,叶女士的送饭规模升级了,她不再用饭盒,而是用电饭锅、汤锅、大盆,将做好的饭菜满满当当地装好,送到学校。 每次,儿子和他的室友们都会早早在操场边等候,看到叶女士的身影,他们都会兴奋地喊:“阿姨来了!” 操场边的水泥台,成了他们特殊的“餐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吃着叶女士做的饭菜,聊着学习和生活中的趣事。 那一刻,他们忘记了学习的压力,忘记了生活的烦恼,只有纯粹的快乐和满足。 叶女士看着孩子们吃得开心,心里也充满了喜悦。她觉得,自己做的不仅仅是饭菜,更是一份爱,一份温暖,一份对孩子们的支持和鼓励。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对叶女士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 从最初的“阿姨”,变成了亲切的“叶妈”,最后变成了更亲密的“咱妈”。这一声声“咱妈”,喊得自然而然,也喊进了叶女士的心里。 然而,叶女士的善举也引来了一些质疑。街坊邻居劝她:“一次两次也就算了,每周都送,这可不是一笔小开销啊!再说,孩子们毕业后,谁还会记得你呢?” 叶女士只是笑笑,说:“一个孩子是送,五个孩子也是送。他们学习辛苦,吃好点,心情好了,学习效率也高。 至于以后他们记不记得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现在开心,我也开心。” 叶女士的付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 她不仅关心自己的孩子,也关心其他孩子,她用自己的爱,温暖了每一个孩子的心。 在叶女士的感染下,儿子也变得更加懂事,更加有担当。他学会了关心他人,学会了分享,也学会了感恩。 叶女士的故事,或许很平凡,但却很感人,它告诉我们,爱是不分彼此的,爱是可以传递的。一个人的爱,可以温暖一群人,甚至可以改变一群人。 叶女士的“高三食堂”,不仅仅是一个提供食物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一个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的地方。 这个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但它却像一股暖流,缓缓流淌在人们的心间。 它让我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仍然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存在,仍然有很多善良的人存在。 叶女士的故事,还在继续,每周六,她依然会准时出现在学校操场边,为孩子们送上热腾腾的饭菜,而孩子们,也依然会亲切地喊她一声“咱妈”。 叶女士的付出,没有索取,没有回报,但她却收获了孩子们最真挚的爱,最真诚的感激。 叶女士的爱,没有界限,没有分别,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无疆”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