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黄帅因病在北京朝阳医院逝世。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这个名字或许显得陌生,但在上世纪70年代,她曾是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华大地正经历着一场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暴的余波。这场运动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界更是首当其冲。 作为首都的北京,其小学教育虽然相对领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体罚学生的现象在许多校园里屡见不鲜。 这时,一个名叫黄帅的小女孩,在北京城区的一所小学里开始了她的学习生活。 黄帅出生在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从小就对她寄予厚望。然而,学校里的一些现象却让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感到困惑和不安。 一个平常的上课日,黄帅亲眼目睹了一幕令她震惊的场景。班上一位同学因未完成作业,遭到老师的严厉惩罚。只见那位老师拿起戒尺,毫不留情地抽打在同学的手掌上。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黄帅幼小的心灵。她看到那位同学紧咬嘴唇,眼中噙着泪水,努力不让自己哭出声来的样子。黄帅感到一阵强烈的不适和愤怒在胸中翻涌。 带着这份不满,黄帅鼓起勇气,找到那位老师理论。她用稚嫩但坚定的声音说:"老师,我觉得打人是不对的。我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挨打的。" 然而,她的这番话并没有得到老师的理解和认同。相反,老师认为黄帅是在顶撞师长,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甚至给予了处罚。 内心的困惑和愤怒如同一团乱麻,黄帅决定通过写日记来梳理自己的思绪。她小心翼翼地将日记本藏在书桌的暗格里,每天放学后都会写上几行。 黄帅在日记中写道,"又是一个令人心痛的下午。教室里回荡着哭泣声,张老师再次对犯错的同学动了手。我不禁想问,教育的真谓究竟是什么?难道鞭打就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懂事吗?" 然而,命运弄人。一次突如其来的卫生检查中,黄帅的日记本不幸落入了班主任之手。本该保密的心声被当众宣读,黄帅的内心世界在全班同学面前被赤裸裸地展示出来。 班主任脸色铁青,声音因愤怒而颤抖:"黄帅,你这是在质疑我们的教育方式吗?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教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黄帅感到全身的血液仿佛凝固了,她低着头,不敢与任何人对视。 她开始思考,是不是应该寻求外界的帮助。在那个年代,学生与媒体沟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黄帅下定决心要让更多人知道她的想法。 在多次投稿失败后,黄帅终于迎来了转机。她的文章出人意料地被《北京日报》采用并刊登。 黄帅质疑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呼吁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自主权。这种大胆的言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与此同时,教育部负责人郑重宣布,将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全面的教育改革方案。他们承诺,这次改革将充分考虑学生的权益,旨在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有效的学习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里的体罚现象开始逐渐减少。教师们开始尝试新的教育方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成绩。教育部也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明确禁止体罚,保护学生权益。 对于黄帅来说,这次经历既是挑战也是成长。起初,她因为自己的行为遭到了很多非议,甚至一度被同学们孤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支持她。最终,她甚至与那位曾经体罚学生的老师达成了和解。 黄帅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开始了新的人生阶段。在大学期间,她继续关注教育问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成为了一名备受尊敬的学生代表。 如今,回顾黄帅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的巨大进步。体罚已经成为绝对禁止的行为,学生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师生关系也更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共同成长已经成为主流理念。 (本文信息源来自于:澎湃新闻 )
洗的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