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7月,驻无锡的27军军长尤太忠打电话给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肖永银:老肖,来我这儿玩玩吧。肖永银知道有重要事情,就立即赶到无锡。许世友也在那里,见到肖永银就质问。这是为什么呢? 1978年,南京。春寒料峭,细雨绵绵。一位头发花白的将军伫立在王近山的灵柩前,泪流满面。 他哽咽着,一遍遍重复:“王司令,你去得太早太早了哇!” 这位悲痛的老将军,就是肖永银,一位戎马一生的铁血战将,也是王近山的老战友。 此刻,他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对战友离去的悲痛,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追忆,对并肩作战的兄弟情深的怀念。 肖永银的一生,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从一个懵懂的“娃娃兵”成长为身经百战的高级将领,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 他很讲义气,战斗勇敢,在战火中磨炼出坚强的意志。 然而,铁血之外,他更有侠骨柔情,对战友重情重义,对国家赤胆忠心。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在他身上却完美地融合,铸就了他独特的军人风范。 时间回溯到1935年。 红军长征途中,在四川大岗山的一次阻击战中,17岁的肖永银主动请缨,率领两个连队冲锋陷阵,成功打乱了敌人的阵脚,为战斗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他也因此身负重伤,子弹穿透左肺,生命垂危。 在那个医疗条件差的年代,这样的伤势基本等于被判了死刑。 按照上级的要求,重伤员需要安排在当地老乡家里。 团长张昌厚舍不得丢下这个勇敢的小号手。 就在他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军长许世友出现了。 了解情况后,许世友挥挥手说:“舍不得这小子就抬走吧!” 这一句话,不仅救了肖永银一命,也开启了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情谊。 随后的长征路上,肖永银在担架上见证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 他凭借顽强的毅力活了下来,并在后来的战斗中屡立战功,逐渐崭露头角。 在解放战争期间,肖永银担任二野三兵团十二军的副军长。 在这场进军西南的战役中,他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能力和勇敢。 面对敌军重兵把守的重庆,他力排众议,提出从西面迂回包抄的作战方案,最终成功解放了重庆。 1967年,全国上下正处于“文革”的动荡之中。 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肖永银接到老战友尤太忠的电话,邀请他前往无锡一叙。 在无锡,肖永银遇到了许世友,才知道老战友陶勇出了事。 陶勇将军在一场不公正的遭遇后溺水身亡,他的妻子也随之自杀,留下几个年幼的孩子流落街头。 面对这样的悲剧,三位老将军心痛不已,决定将陶勇的孩子们接到南京,由肖永银安置。 陶勇的三个孩子很快就到了肖永银身边。 于是,他毅然决定,将他们全部收留下来,并招收他们入伍,成为南京军区装甲兵的“娃娃兵”。 随后,其他一些老战友的遗孤也被陆续送到南京军区,肖永银也都一概收留,视如己出。 不过,肖永银的这个决定却让上级产生了疑问。 总参谋部下达了通知,要对新兵进行资格审查,合格的留下,不合格的就送回去。 面对这道命令,肖永银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这些“娃娃兵”年龄尚小,很多都不符合入伍标准。 如果严格执行命令,这些孩子将再次面临无处可归的境地。 思虑再三,肖永银决定想办法留下这些孩子。 他巧妙地利用了命令中的“够格”和“不够格”的字眼,向上级提交了一份详尽的报告,列举了新兵的训练情况、考试成绩、党团员发展情况等,证明他们“全都合格”。 最终,这些“娃娃兵”都留在了部队,并在肖永银的悉心关怀下茁壮成长。 肖永银不仅对战友的遗孤关怀备至,也对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老战友始终保持着深厚的感情。 王近山曾是肖永银的老首长,两人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王近山因为出了些问题,被撤了职,送到河南的农场去了。 王近山的二儿子找到肖永银,希望能帮他参军,并请肖永银帮忙向上面反映他父亲的情况。 肖永银答应帮助王近山的儿子入伍,并建议王近山给毛主席写信,检讨错误,表达自己还想为党工作的想法。 他利用即将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机会,通过许世友将信转交给毛主席。 毛主席看完信后,同意重新处理王近山的问题,并将他分配到南京军区。 一个多月后,王近山回到了南京。 肖永银亲自到车站接人,两人一见面,都特别激动。 肖永银安排王近山先到江苏建设兵团工作,后来又调他回南京军区当参谋长。 两兄弟经历了多少风雨,感情反而更牢靠了。 从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到硝烟弥漫的解放战场,再到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肖永银将军的身影始终活跃在战斗的最前线。 他指挥若定,身先士卒,用鲜血和汗水捍卫着祖国的尊严。 他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还拥有高尚的品德,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 他的生活充满了传奇,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肖永银将军的故事,既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历程,也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全貌。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大丈夫的情义
这个文章少发!你亲眼?
他能安排王做参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