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缅战争之后,乾隆朝迎来了将星最黯淡的时刻。缅甸战场无疑是名将坟场,乾隆前中期的名将几乎全部折在了这里。 18世纪中叶,缅甸历经激烈的政治和军事动荡。1740年至1760年间,缅甸东吁王朝的统治受到挑战,孟族军队北上及贡榜王朝的建立是缅甸统一战争的开端。这段期间,缅甸人口锐减,国家财富和资源被战争所耗尽。 雍籍牙是贡榜王朝的建立者,他的统治下,缅甸对外采取了侵略性的政策。特别是对暹罗的多次入侵,1767年,缅军甚至一度攻占了暹罗的首都阿瑜陀耶。 与此同时,贡榜王朝还向北部地区发兵,目标包括银厂运营的繁荣地区波龙,及中国云南的边境地区。波龙银厂由宫里雁管理,他是南明遗部的一员。1762年,宫里雁的抵抗失败后,遭到缅军追杀,此后被云南总督吴达善所杀。 1763年至1765年间,贡榜王朝的军队对云南地区发起了几次大规模的掠夺性入侵。清政府极度震惊,乾隆帝命令云南地区进行反击。1765年,缅军分兵两路深入云南地区,从而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缅清战争。 1766年,缅清战争第一次大规模冲突,清军虽然初期获得一些胜利,但由于远征艰难和缅军的顽强抵抗,清军未能持久。1767年,缅军在杨应琚的指挥下,再次大举进攻,导致清军遭遇失败,杨应琚被迫自杀。 紧接着,乾隆帝任命伊犁将军明瑞为云贵总督,组织了一支由3万余人组成的军队,试图在1767年底发动一次决定性的反击。明瑞分兵两路,一路直攻阿瓦,另一路则尝试分割缅军的力量。然而,尽管明瑞部队初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缅军的顽强抵抗和地理环境的挑战最终使清军陷入困境。 1769年,清朝决定再次对缅甸采取军事行动。大学士傅恒受命为经略,率领三万余人的庞大军队,计划通过水陆两路进攻缅甸的战略要地。傅恒亲自率领主力部队,渡过戛鸠江,途经猛拱和孟养,直取木疏;副将军阿桂则沿太平江下行,进攻孟密。十月初,两路大军在蛮莫会师,与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这次战役中,缅军的步兵遭受重创,清军乘胜追击,斩敌无数。水面上,缅军的船只互相碰撞,许多船只翻覆,溺亡者数以千计,江水被鲜血染红。然而,缅军并未就此屈服,他们退守老官屯,与清军形成对峙。 清军多次尝试攻占老官屯,但均未成功。同时,瘴疫在军中蔓延,大量士兵因病死亡,三万多人的军队锐减至一万三千余人。傅恒也染上疾病,副将军阿里衮和水师提督叶相德等高级将领相继病逝。面对严峻的形势,傅恒将实情上奏朝廷。 乾隆皇帝在得知前线情况后,权衡了战争的利弊。他认为,继续作战只会造成更多的士兵伤亡,不如暂时撤兵。他指出此次行动已经收复了戛鸠、孟拱、孟养等地,提升了军队的声威,撤军并非无功而返。 与此同时,缅甸方面也面临困境。缅军主帅摩诃梯都罗认识到,缅甸的实力无法与清朝匹敌,长期战争对缅甸极为不利。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决定与清朝议和。 1769年11月,双方代表在老官屯展开谈判。清朝提出了三项要求:缅甸永不侵犯中国边境,释放所有战俘,并按照惯例进贡。双方达成协议,正式停战,历时四年的战争宣告结束。 然而,这次和谈并未彻底解决两国的分歧。由于谈判的仓促,双方对协议内容的理解存在差异。清朝认为缅甸已经同意停止边境骚扰、释放俘虏并进贡;而缅甸方面的记录却显示他们要求清朝遣返逃入云南的土司,双方释放战俘,重开贸易通道,允许商人自由往来,并每十年互派使节,维持友好关系。 正因这些分歧,缅甸在清军撤退后并未立即向清朝进贡。乾隆皇帝坚持要求缅甸先行进贡,否则边境贸易无法恢复。双方在进贡和贸易问题上陷入僵局,缅清关系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一直未能正常化。 1782年,缅甸新王孟云即位。面对暹罗等邻国的压力,他决定主动改善与清朝的关系。1788年,孟云派遣一支百余人的使团,携带金叶表文、金塔座、驯象、宝石等珍贵礼物,前往清朝进贡。 9月,缅甸使团抵达北京,清廷特地安排了内府演奏缅甸音乐以示欢迎。使团回国时,乾隆皇帝赐予缅甸国王和王妃佛像、丝绸、珍玩等礼物。 1790年,适逢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孟云再次派遣使团前来祝寿,并请求赐封和开放边境贸易。乾隆皇帝欣然同意,六月正式赐封孟云为缅甸国王,规定每十年进贡一次。至此,缅甸与清朝的友好关系得以完全恢复。 清朝在1790年、1795年和1796年,先后三次派遣使节前往缅甸访问。孟既王时期,两国的友好关系进一步深化。1822年,双方再次互派使节,献上珍品。 随着两国友好关系的恢复和发展,边境贸易也日益繁荣,两国商人和边民之间的交流频繁,对双方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来自 《国学经典文库》丛书编委会编著. 《清高宗乾隆》 2018
打到缅甸了.但是不好守.山区原始森林.解决不了军队补给问题.北方人不适合缅甸湿热的气候.水土不服瘟疫横行.不打仗伤亡率也高.
乾隆皇帝真是高瞻远瞩,要是中国打通了印度洋出海口,将造福千秋万代!不得不说,乾隆皇帝开疆拓土的功绩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