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销声匿迹了30年后,突然出现在了母亲面前,当时已经95岁的母亲激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一刻,黄旭华终于洗白了不孝子的冤屈....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不是闹着玩的,这玩意儿一下水,整个世界都得跟着晃三晃。 背后站着的是一位大神级人物——黄旭华,他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他的人生,比核潜艇下潜的深度还要深,比核反应堆的能量还要强。 其实,一开始黄旭华可不是从小就嚷着要造核潜艇的,听说小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当医生,像他的爸爸妈妈一样。 可世道不太平,抗日战争爆发,战火烧到了家门口,年仅12岁的黄旭华只好被迫离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求学生涯。 梅县、韶关、坪石、桂林,哪里太平就去哪里,一路辗转,求学之路比西天取经还难,国难当前,他决定不再学医,转而去学航空和造船,用科学知识来让国家变得更强大。 194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分配至当时的华东军管会船舶建造处工作,主要负责指导监督各私营船厂造船质量及施工情况。 然而,没过多久,一个改变命运的电话打来,黄旭华被调到北京,参与一个绝密项目——研制核潜艇。 那时候,中国甚至连核潜艇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更别说造了,美苏两国对核潜艇技术保密得跟地下党接头一样严格,没有资料,也没有经验,这核潜艇要怎么造? 于是,黄旭华和28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组成了最初的核潜艇研发团队,他们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开启了“白手起家”模式。 他们像侦探一样,从国外的新闻报道、科技杂志中搜罗蛛丝马迹,甚至从玩具店买回核潜艇模型,拆开研究。 那时候没有计算机,他们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算,终于把核潜艇的关键数据给算出来了。 为了精准控制核潜艇的重量和重心,他们会用磅秤给每个零件称重并记录,这哪里是造核潜艇,简直就是蚂蚁搬家! 当时,美国为了保险起见,分三个阶段来实施,黄旭华觉得时间不等人,必须得把三步合成一步走,他顶着大家的反对,坚持选择水滴型设计,最后证明他的决定是对的。 但核潜艇研制并非一帆风顺,在“文革”期间,黄旭华和同事们白天被批斗,到了晚上还得接着做研究,科研条件真的很艰苦,葫芦岛上的日子也相当清苦。 一年就刮两次大风,每次都要刮上好几个月,早上吃土豆炒白菜,中午吃白菜炒土豆,晚上干脆混一下,土豆白菜一起炖。 这些笑话现在听着好笑,但其实是他们当年生活的真写照,在这种情况下,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成功突破了核潜艇的七大关键技术,这些技术被称为“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下水了!后来,中国核潜艇要进行深潜试验,但这活儿太危险了,一不小心就可能船翻人亡。 为了激励大家,64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下潜,他不是去送死,而是要确保试验绝对安全,深潜的过程惊心动魄,通过多年的努力,最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为了核潜艇事业,黄旭华悄悄工作了30年,他出门时还是个小伙子,回来时已经满头白发,30年里,他的父亲至死或许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直到1987年,母亲从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核潜艇总设计师的文章,才终于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做什么! 如今,第一艘核潜艇已经退役,但年迈九旬的黄旭华还在为国家做着贡献,回顾黄老的一生,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 主要信源:(环球网——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我的一生属于祖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