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颗子弹!1942年,神枪手王凤麟遭叛徒出卖陷入日军重围。激战中,他的子弹所剩无几。当最后一颗子弹上膛时,王凤麟面临艰难抉择:是击杀叛徒,还是射杀日军指挥官?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王凤麟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枪声响起的那一刻,王凤麟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握紧了手中的步枪,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四周包围而来的日军,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他的脑海中闪过了自己的一生,以及即将做出的最后抉择。 1911年,王凤麟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随着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土地,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年轻的王凤麟目睹了家乡被侵略者蹂躏的惨状,心中燃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王凤麟毅然决定参加革命,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中,王凤麟凭借出色的枪法很快脱颖而出,他参与了多次对日作战,屡建战功。 然而,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王凤麟深感自己的军事知识不足,为了能更好地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他主动申请赴苏联深造。 1937年冬,王凤麟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踏上了归国的旅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他心中充满了报国的热忱,经过长途跋涉,王凤麟终于抵达了延安。 在延安期间,王凤麟参加了多次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通过与其他同志的交流,他更加坚定了跟随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决心。 终于,在一个庄严的场合,王凤麟举起右拳,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遵守党的章程,执行党的决议,履行党员义务,严守党的纪律......"从这一刻起,他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然而,战场上的危险无处不在,一次王凤麟带领一支小分队执行侦察任务,队伍行进到莱芜、章丘边界的吉山附近时遇到了一支日伪军巡逻队也恰巧经过此地。 在组织反冲锋时,王凤麟冲在最前面,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右腿,经过紧急救治,医生不得不截去他的右腿以保住性命。 许多人以为王凤麟的军旅生涯就此结束,但他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在康复期间,他坚持锻炼,学会了用拐杖行走,不到半年,王凤麟就重返战场。 1942年11月,马鞍山上空笼罩着一层紧张的气氛,当地汉奸头子唐云三为了邀功,向日军说马鞍山上不仅有八路军鲁中军区的高级将领,还藏有一座兵工厂,储存了大量珍贵物资。这个信息让日军如获至宝,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马鞍山。 11月9日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照亮马鞍山的山顶,密集的炮火就已经覆盖了整个山头,日军果然发动了猛烈进攻,爆炸声、枪声和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山林中弥漫着硝烟的气息。 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王凤麟冷静分析形势,重新调整防御部署,带领剩余的战士顽强抵抗,王凤麟说道:“为了党和民族的光荣,要和敌人拼到底,流尽最后一滴血!” 可奈何敌我力量悬殊太大,阵地的情况仍在急剧恶化,当最后一颗子弹上膛时,王凤麟知道自己必须做出抉择:是击杀叛徒,还是再为国家消灭一个敌人?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凤麟看到一名日军军官正在指挥进攻,他深吸一口气,稳住呼吸,瞄准了那名军官,枪声响起,日军军官应声倒地,王凤麟也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岁月流逝,马鞍山依旧巍峨屹立,在这座见证了无数英雄事迹的山峰上,深深刻着一首五言诗,正是为纪念王凤麟烈士而作的《忆王凤麟烈士》。 忆昔同志中,初战东三省。呕心研爆破,壮哉马鞍山。凤麟足称猛,英名扬齐鲁。沥血保民孺,永展烈士容。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