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年,南朝梁的梁元帝萧绎被二百多斤重的土袋子压住窒息而亡。在临死前,萧绎纵火

太基说历史文化 2024-11-01 19:35:35

555年,南朝梁的梁元帝萧绎被二百多斤重的土袋子压住窒息而亡。在临死前,萧绎纵火焚烧宫殿,烧了14万卷书籍,史称“江陵焚书”,是文化的一场浩劫。 ​萧绎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他被册封王湘东王,同时也是南朝梁的第四位皇帝。他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著作等身,他与《文选》作者,也就是他的兄长昭明太子萧统有得一拼。 ​549年,发动“侯景之乱”的叛军首领侯景率领800兵马在寿春造反,接着他在一路南下招兵买马,赦免囚徒、奴婢,最终得到10万人马,杀向南朝梁的都城建康(南京)。 然而在​大敌当前,南朝梁的萧氏皇族却“内斗”,各有打算,都想称帝,结果便宜了侯景。于是梁武帝萧衍之侄萧正德便与侯景相勾结,打开朱雀门,迎接叛军,围攻建康的台城。 ​萧正德吃里扒外,侯景却不“食言”了,没有拥戴他称帝,还把他杀了,也算咎由自取了。由于​父亲被围困,梁武帝萧衍的太子萧纲在台城内严防死守,并号召天下兵马“勤王”。萧绎手握20万大军,对“勤王”并不积极,仅仅派出一万兵马,佯装进攻而已。 ​萧绎的如意算盘是,侯景杀了梁武帝萧衍、太子萧纲,自己就称帝,然后再集中兵力灭了侯景。萧绎不顾父兄死活,其他兄弟子侄也一样,各有打算,从而对攻打侯景并不积极。 于是​侯景攻打台城,萧氏皇族的兄弟却在相互厮杀,打得不亦乐乎。与此同时萧绎的弟弟萧纪也因此率领军队从成都出发,萧绎担心他来抢“皇位”,便派兵阻拦,将萧纪挡在白帝城,不能前进一步。 就这样,​萧氏皇族相互攻杀,以至于侯景攻克台城,梁武帝被活活饿死,享年86岁。于是萧纲继位为梁简文帝,过了不久也被侯景处死,随后萧统的孙子萧栋继位,也是侯景的傀儡。此时萧绎打着为“父兄复仇”的旗帜,从长江上游出兵,讨伐侯景。 然而就在这时,萧绎麾下有两位悍将,分别是​王僧辩和陈霸先,他们都能征惯战。尤其是在长沙之战,侯景的20万兵马被王僧辩击败,萧绎乘势反攻。陈霸先则翻越五岭北上,汇合“勤王”军团,一起杀向建康。 ​侯景走投无路,便自立为帝,然而过了不久他便外出逃难。最终在途中被小舅子羊鹍刺死,首级送给萧绎,他的双手也被砍下来送给北齐的文宣帝高洋,“侯景之乱”结束。 在​“侯景之乱”中,萧氏皇族死伤殆尽,这其中侯景杀了一半,还有一半被死于内斗,手足相残。于是萧绎进入建康后,处死了萧栋,自立为帝,史称梁元帝。 但是由于经过“侯景之乱”,南朝梁的元气大伤,淮南的土地被东魏夺取,汉东的土地被西魏攻占,岭南又处在“半独立”状态。就在这种情况下,萧绎虽然得到皇位,疆域却因此日渐缩小。 ​553年,萧纪在成都称帝,与兄长萧绎相互攻杀。此时的萧绎写信给西魏掌权者宇文泰,请求西魏出兵成都,攻打萧纪,自己愿意割让土地,称臣纳贡。 因此​萧纪腹背受敌,进退失据,于是他便主动求和,但是萧绎不答应,非要将他赶尽杀绝,丝毫不顾及手足之情。萧纪的几个儿子,有些尚在襁褓之中,也被处死。 ​击败萧纪后,萧绎认为建康残破不堪,没了昔日的繁华,便不顾大臣劝谏,非要迁都到江陵,然而由于江陵所处的荆州乃“四战之地”的兵家必争之地,并不适合定都。再加上此时荆州西面的四川,已经落入西魏之手。北面的襄阳,则是投靠西魏,并且还跟自己有深仇大恨的侄子萧詧镇守。 萧詧是萧统的儿子,萧誉的弟弟,由于萧绎杀了萧誉,两人仇恨很深。于是便在​554年,萧绎不满现有的疆域,便给宇文泰写信,希望重新划分边境。宇文泰非常恼火,打算教训他,萧詧得知此事,便鼓动宇文泰出兵,愿意充当前锋。由于​萧氏皇族的内斗,宇文泰抓住机会,以部将于谨为主帅,宇文护、杨忠为副手,率15万大军南下,攻打江陵。萧绎走投无路,便纵火焚烧宫殿,14万卷书籍被毁灭,史称“江陵焚书”。 ​14万卷书籍,其中八万是萧绎平时收藏所得,其余则是由王僧辩从建康运送过来。虽然历史上的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之后,私藏书籍被毁灭,但官方书籍仍在。萧绎则是一把火烧干净,他的理由是:“反正我也活不了,用不上这些书,留着有何用。” ​萧绎成为俘虏,宇文泰还想放了他一命,但萧詧执意要杀,宇文泰也不再管他的死活。随后便在555年,萧詧用两百多斤重的土袋子,将他活活压死了。 ​作为儿子,萧绎见死不救,坐视父亲梁武帝败亡,是为不孝。作为兄弟,萧绎处死兄弟及其后代,毫无手足之情。作为丈夫,萧绎能管住夫人徐昭佩,然而对方屡次给他戴绿帽子,除此之外的徐娘半老之说,也是由此而来。 ​作为文化人,萧绎博学多才,著有《孝德传》《怀旧志》《金楼子》等四百余卷传世,却毁灭了文化,正所谓“文武书籍,今夜烬矣”,可谓是愧对“文化人”身份。 ​作为帝王,萧绎选择位于“四战之地”的兵家必争之地荆州的江陵为都,其他的建康、京口、扬州则是由陈霸先、王僧辩打理,以至于内轻外重,强敌环伺,最终只能自取灭亡了。 #南朝梁# #南朝梁历史#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