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8年,高丽国王王禑下令废除洪武年号,国人改穿胡服,杀明朝官员21人,派大军十 万出征辽东,自信心爆棚的高丽人本来以为能和大明一较高下,谁也没想到这种愚蠢的行为直 接断送了高丽的国运 14世纪末的亚洲东北部,高丽王朝经历了与其北方强邻元朝的多次冲突与合作。918年,高丽由王建所建立,经历了大约500年的历史波折,直至明朝成立之际。 高丽在元朝的末年,面对元朝内部动荡与军事衰退的局面,逐步开始摆脱对元朝的依赖,转而寻求扩张与自主。元朝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减弱,尤其是在红巾军等各方力量的挑战下,高丽王朝的国王恭愍王采取了更加积极的外交与军事政策。他首先清除了国内支持元朝的势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 恭愍王在国内政变后不久,废除了元朝设立的征东行省,这一举动是高丽对元朝宗主权的直接否定。随后,高丽军队开始积极回收曾经失去给元朝的领土,甚至进一步扩展至鸭绿江以外地区。 元顺帝对高丽的扩张感到威胁,曾威胁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来惩罚高丽,但由于元朝自身实力的极大削弱,这些威胁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高丽与元朝之间的冲突最终以谈判和部分道歉告终,高丽保留了占领的领土。 随着元朝力量的继续衰退,高丽利用元朝与新兴的明朝之间的冲突,进一步扩大了其军事行动。1368年,高丽趁元军受到朱元璋攻击之机,进攻辽东地区,成功占领了更多元朝领土。 经过与元朝的多次军事接触与对抗,高丽在元朝最终崩溃后,仍然保持了对新兴明朝的警觉态度。尽管高丽王朝在对内政策上显示出自知之明与谨慎,但对外扩展的野心与行动日益增强。 恭愍王逝后,高丽的政治结构遭到颠覆性的改变,新王的即位标志着高丽与明朝关系的新篇章。 崔莹在与元军、红巾军及倭寇的冲突中,屡战屡胜,增强了其个人的威望和影响力。然而,这些胜利也使他变得过于自信甚至狂妄,他开始鼓吹采用更为激进的外交策略对抗明朝。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高丽采取了一种高度审慎的态度。他逐步减少了对高丽的贡品要求,这一方面是为了减轻高丽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他对高丽这个小国的轻视。 1374年,高丽经历了一场剧烈的政变,恭愍王被杀,崔莹和其他主战派人物迅速行动,扶植了一位新的国王。这位新国王上位之初,并未向明朝展示出足够的敬意或臣服,试图摆脱明朝的影响。 然而,新国王很快就意识到,在没有明朝的正式承认下,他的政权难以获得内部的稳定。因此,两年后,新国王不得不向朱元璋求助,希望获得其对新王权的认可。朱元璋对高丽的无政府状态及其领导人的背叛行为感到不满,对新国王的请求提出了苛刻的条件:高丽必须增加贡品和银两的数量。 面对内政不稳和外交压力,新国王最终接受了朱元璋的条件。在执行这些条件后,朱元璋终于承认了他的合法地位。 此外,崔莹及其支持者对这一外交屈服感到不满,他们认为高丽应当采取更为坚定的立场,必要时甚至使用武力来对抗明朝。这种观点在高丽内部逐渐获得更多的支持,推动了国内政策的进一步激进化。 14世纪末期,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局势异常复杂。高丽王朝曾因多年的国力膨胀和军事将领的怂恿,逐渐对外采取了一系列挑衅行动。1388年,高丽不仅处决了多名明朝差官,还公然废除了使用明朝年号的习惯,转而采纳胡服,显然是在为独立铺路。 此时的明朝,朱元璋已经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对于高丽的反叛行为感到震怒。高丽的挑衅,不仅仅是文化上的疏离,更是在政治上的彻底翻脸。朱元璋随即准备了兵力,准备对高丽进行惩罚。 同时,高丽动员了大军,准备与元朝的残余势力联合,共同对抗强大的明朝。高丽军队壮观地跨过鸭绿江,直指明朝边境。然而,不久之后,高丽得知原本应该联合的元朝残军已被明朝击败,这使得高丽的军事行动变得孤立无援。 此时,高丽军队中的将领曹敏修和李成桂率领的部队已经进驻到了鸭绿江中的威化岛。由于连日来的行军和河水泛滥,军队的粮食补给变得困难,两位将领决定停止前进,考虑撤退以保全力量。 然而,高丽的军事官员崔莹对此决定极为不满,他坚决要求军队继续前进。李成桂等人的反对,导致内部矛盾激化。最终,李成桂与崔莹的矛盾公开化,李成桂率军回师,并在回师途中将崔莹逮捕并处死。随后,他更是进一步动摇了高丽王朝的根基,捕杀了当时的国王,置新王于位。 不久,李成桂对自己仅是权力背后的操纵者感到不满,决定自立为王,建立了新的朝鲜王朝。他深知与明朝对抗的不利,于是迅速向朱元璋表明了臣服的态度。朱元璋赐予新国名为“朝鲜”,并在祖训中标明将其列为“不征之国”,这意味着新的政权获得了明朝的正式认可。 来自 张士尊著. 明代辽东边疆研究[M]. 2002
历史事实的作用,他是证明这个人是怎么来的,不是其他。未来想要怎么发展是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