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何用心?即将卸任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临别之际仍不忘高调渲染“中国威胁”。 最近,在美国外交学院的演讲中,布林肯反复提到中国,将其视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挑战,并不遗余力地强调自己任期内成立的“中国组”在遏制中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显然,他希望将自己留下的反华政策,作为政治遗产传给继任者。 尽管布林肯在对华政策上强硬,推行各种遏制措施,但在任期内,他也在尽力维持中美两国的沟通渠道。 尽管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并不友好,布林肯仍多次与中方高层会面,强调沟通的必要性。 即便在紧张时刻,中美双方的外交互动也从未完全中断。这也是布林肯留下的一个积极成果。 未来,美国的接任者若能在此基础上保持沟通,或许会对中美关系的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过,在接下来的美国大选中,布林肯的对华政策能否延续,或将取决于最终当选的候选人。 若哈里斯上台,她很可能延续布林肯的“对华围堵”政策,因为二人同属拜登政府的决策团队,在战略理念上更趋一致。 而如果特朗普再度上台,对华政策或许会出现一些变化。 与布林肯的全球联盟战略不同,特朗普更倾向于“美国优先”,较少关注全球联合应对中国的思路,而是更注重减少美国的外交开支,聚焦于国内利益。 因此,特朗普可能只会延续布林肯部分的对华政策,而非全盘继承。 在演讲中,布林肯不仅把中国描述成美国核心价值的挑战者,还称中国试图改写国际秩序,其影响力在经济、技术、军事等各个领域正全面增强,足以与美国一争高下。 “中国组”的设立,是布林肯认为其“对华成果”的体现。该部门整合了国务院内外的专家资源,专注于制定并执行应对中国的政策。 布林肯坚持认为,中美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未来中美关系必须建立在所谓“战略对抗”基础上。 由此可见,他对中国崛起的基本态度是围堵与压制,而非接触与合作。他将中国的增长视为对美国地位的直接威胁,试图通过整合资源与盟友来削弱这种威胁。 布林肯还在演讲中强调,通过多方联动,美国已在大西洋与太平洋两岸实现“战略融合”,以联合盟友应对所谓的“中国威胁”。 他声称,在此基础上,美国加强了与欧洲和亚洲盟友的关系,希望以拉帮结派的方式围堵中国。 然而,这种单一的对抗思维,无疑忽视了国际合作的空间,也进一步加剧了中美两国在外交与经济层面的对立。 布林肯等美国官员普遍认为,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的全球地位构成威胁,因此必须采取压制措施。 对中国来说,美国这种刻板的敌意明显是误解。中国一再表明无意挑战美国,而是希望在和平共处的前提下,追求互利共赢。 布林肯卸任后,中美关系的走向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中美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如同一个微妙的天平,未来的关系发展还将取决于下一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