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抄中国作业改革开放38年,为何始终没发展出自己的华为、比亚迪? 1986年,越南效仿中国开始“革新开放”,借助廉价劳动力和外资流入推动了制造业发展。 大量国际品牌如三星在越南设厂,使其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国。然而,越南本土企业并未掌握核心技术,反而长期依赖外资的带动。 数据显示,2023年越南出口中有90%以上由外资主导,本土企业在高技术产业中的份额微不足道。 相比之下,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里,已从低端加工逐步转向高端制造,实现了产业链的全面升级。 越南本土品牌的缺失更突显了其经济的脆弱性。 尽管VinFast等企业已初具规模,但其核心零部件仍依赖中国等国家进口,仅能承担简单的组装环节,难以实现品牌自主。 相比之下,中国不仅发展出华为、比亚迪等高技术品牌,且在全球市场上拥有较强的话语权。 越南始终未能突破“代工国”定位,其产业价值链被限制在中低端,缺乏持续的竞争力。 在研发投入上,越南与其他东亚国家的差距明显。 2023年,越南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不足0.5%,而韩国、日本和中国这一比例均高于2%。 越南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其在技术密集型领域内进展缓慢,产业结构难以实现高端化。 与此相比,中国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注重技术转移,逐步推动本土企业自主研发,逐步构建了完善的产业链。 此外,越南对外资依赖程度高,2023年外资企业在越南出口总额中占比接近74%。 与中国不同,越南的外资项目大多为独资,缺乏合资形式,导致技术溢出效应微弱。 越南模式在短期内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从长远看,限制了越南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削弱了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基础设施落后也成为越南产业发展的瓶颈。越南的发电量远不及中国,电力短缺和交通网络不健全制约了制造业的高效发展。 相比之下,中国的基建投入支撑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越南近年来虽在基建上有所改善,但整体水平难以支撑其高端制造业的需求。 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使越南的劳动力优势也在缩小。 过去五年,越南的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长10%以上,不断削弱其“廉价制造”的优势。 此外,越南的职业技术教育薄弱,理工人才供应不足,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后劲。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大力培养技术工人,使得其产业升级时具备了足够的人才储备,而越南的人才缺乏使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越南经济发展还受制于内需市场的有限性。相比中国的庞大消费市场,越南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难以支撑本土企业的持续创新。 中国企业因庞大消费市场获得的利润,成为技术研发的重要保障,而越南企业却难以获得同样的发展支持。 较低的消费需求限制了越南在创新和市场拓展上的空间,使得其制造业主要依赖外部市场的波动。 总体而言,越南虽在东亚模式的路径上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由于经济结构的单一和创新能力的不足,难以在全球产业链中形成长期的竞争力。 缺乏技术研发和自主品牌、产业链受制于外部依赖,使得越南的工业化进程面临天花板。 未来越南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在技术创新、本土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更多资源,否则将难以突破当前的产业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