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黄士伟在路上埋地雷阻击日军,没想到全部被日军排掉了,这时,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要不把地雷埋在路边?” 1942年,一则消息如惊雷般炸响在中日两国的报纸头条——日军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在浙江兰溪战死。 《新华日报》以《兰溪五月之役毙敌酒井直次》为题,详细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捷报。 与此同时,日本各大媒体也纷纷发布讣告,称这是陆军建立以来首位阵亡的现任师团长。 酒井直次之死,在两国引发如此巨大反响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缘由。 首先,师团长这一身份非同小可。一个日军师团的编制,大致相当于中国军队的一个军。 而此前被称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也不过是师团下属旅团的长官。 更何况,酒井直次是日军有史以来第一位战死沙场的师团长,其影响力可想而知。 其次,酒井直次素来是日军中的头号战争贩子和"三光政策"的急先锋。 自1938年入侵中国以来,他极力鼓吹"杀光、烧光、抢光"的残酷方针,把屠戮平民视为家常便饭,因此被日军树为"先进典型",大肆宣扬。 如此一位"战神"的陨落,无疑会极大地打击日军的士气。 那么,身为师团长的酒井直次为何会葬身疆场?要知道,像他这等级别的高官出行,向来有士兵前呼后拥,按理说本不必亲临前线冒险。 事情还要从1942年5月的浙江兰溪说起。 彼时,驻扎在此的酒井直次突发奇想,决定亲自走一趟前线阵地,实地观察战况。 29日傍晚,酒井乘坐吉普车来到兰江北岸的新墙脚村,登上了一处山头的瞭望台。 就在此时,不远处的芦苇荡中,一支中国军队正在埋伏。 国民党军的一列装载地雷的火车,在遭遇日军轰炸后不得不紧急撤离。 为防敌人捡获这批军火,146师8营奉命销毁全部地雷。 年轻的营长黄士伟面对即将付之一炬的宝贵物资,心中万分不忍。 他灵机一动,想到与其销毁,不如将地雷设伏在日军的必经之路上,用以掩护大部队转移。说干就干,黄士伟留下一批地雷,悄悄撤离了此地。 半个月后,上级的一纸调令,让黄士伟部重返浙江兰溪,阻击日寇。曾经埋下的"种子",终于派上了大用场。 然而,如何将有限的地雷发挥最大威力,考验着这位年轻指挥官的智慧。 兰溪地域狭窄,布雷过密易被发觉,过疏又难以奏效。 左思右想,黄士伟相中了三岔路口旁的一处小山坡。 常人或许会质疑:大路不去,偏踩小路,哪能炸着敌人?殊不知,这正是黄士伟的精妙算计。 三岔路口,正是敌军停留观察地形的必经之处。 而身为指挥官,酒井直次必然要登高探查,方便下达进军号令。山坡无疑是最佳观测点,亦是最危险的雷区。 一切果真如黄士伟所料。酒井直次率部抵达三岔路口,习惯性地策马登上小山。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等待他的不是视野开阔的制高点,而是来自中国军队的"惊喜礼物"。 轰隆巨响过后,酒井直次的战马断成数截,他的左脚也被炸得粉碎。 所幸这个亡我之心不死的家伙还留了一条命。 在随行军医的简单包扎下,他顽固地下令部队继续前进,自己则被抬往前线医院。 酒井直次的疯狂远超常人。断脚残躯的他,竟然还念念不忘战事,执意不肯转往后方医院。 然而,错过最佳抢救时机的代价是惨重的。最终,这位"侵华急先锋"因失血过多,一命呜呼。 当消息传来,黄士伟等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区区几枚地雷,竟然歼灭了日军中将! 回想起当初埋雷的情景,恍如隔世,宛若一场梦。 谁也没有料到,黄士伟的一念之差,竟在兰溪田野上写下了抗战史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至今日,已届百岁高龄的黄士伟老人,每每忆及往事,仍难掩心中的自豪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