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李鸿章说: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左宗棠大怒:166万平方公里,你可真大方!慈禧手一摊表示没钱支持,左宗棠一拍大腿:我就是自己借钱,也要收回新疆。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是晚清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他有着坚定的意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尽管屡次科举失意,左宗棠却以其卓越的才干在政坛崛起,成为清廷不可或缺的栋梁。他曾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致力于振兴洋务运动,目光深远,手段硬朗,始终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然而,面对清政府内部对于新疆问题的争论,李鸿章等人主张放弃这一“穷荒之地”,认为在内外交困的清朝已经无力回天。但左宗棠并不认同这一消极态度,他深知新疆的战略地位——作为连接中亚和中国的重要屏障,一旦失去新疆,整个西北地区将岌岌可危,甚至影响到中原的安全。 1875年,新疆局势危急。沙俄势力扶持阿古柏政权割据新疆,使清廷的西部边疆面临丧失的风险。面对如此紧张的局势,清政府内部意见分裂,李鸿章认为新疆偏远而荒凉,不值得再浪费资源收复,但左宗棠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面对李鸿章“不要就不要了”的提议,他勃然大怒:“166万平方公里,你可真大方!” 慈禧太后虽然意识到保持新疆的重要性,但国库空虚,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左宗棠深知靠朝廷拨款无望,于是决定“自筹资金”,他找到商人胡雪岩请求资助。胡雪岩慷慨相助,通过其广泛的商业网络,向包括汇丰银行在内的外国财团借款,总共筹得1870万两白银,这为西征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 1875年6月,左宗棠率领六万湘军,从甘肃肃州出发,开始了收复新疆的西征之旅。肃州的军营中,左宗棠亲自巡视士兵,察看各部军备,鼓励将士们坚定信心。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他在行军队伍的最前方安排了一口大棺材,象征着宁死也要收复疆土的誓言。这口棺材的存在不仅激励了将士们,也震慑了敌人——清军此行绝无退路。 湘军的行军过程充满艰辛。出发后,队伍进入茫茫的戈壁滩,烈日炙烤着士兵们的肌肤,灼热的风沙扑面而来,口渴与疲惫不断考验着士兵们的意志。清军的辎重队伍时常因为沙漠的恶劣环境而出现马匹失蹄、车轴断裂的情况。为了保障物资运输,左宗棠不惜下令让士兵们用肩膀将重达数百斤的军粮扛过沙漠。每一袋粮食的运输,都是用血汗铺就的。 与此同时,湘军还要面对敌人袭扰和自然灾害的双重考验。1876年,军队进入吐鲁番盆地,这片地区被称为“火焰山”,这里的酷热让人难以忍受,许多士兵中暑甚至虚脱倒下。面对这种局面,左宗棠命令军中各部就地取材,搭建简单的帐篷遮阳,并鼓励军医尽最大努力救治伤员。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行军和战斗,湘军逐步收复了北疆、吐鲁番和达坂城等地。在战斗中,左宗棠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稳扎稳打,每攻下一地,便立即修筑防御工事,确保清军的后方稳固。 在达坂城战役中,湘军面对的是阿古柏精锐部队的顽强抵抗。左宗棠亲自指挥前线,命令部队从四面合围,利用夜间的黑暗展开奇袭。湘军士兵悄无声息地接近敌营,突然爆发出如雷的喊杀声,将阿古柏军队打得措手不及,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达坂城一役的胜利标志着清军在新疆收复战中的重大突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随着北疆的逐渐平定,湘军开始向南疆进发。在库尔勒、阿克苏等地,清军与阿古柏残余势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阿古柏军队曾试图凭借当地复杂的地形与清军周旋,但左宗棠在前线积极侦查地形,制定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作战计划,清军屡次击败敌军,逐渐将阿古柏势力逼入绝境。 1878年,左宗棠终于迎来了决定性的胜利,彻底击溃了阿古柏的残余势力,重新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这不仅是军事上的成功,也是一次民族尊严的捍卫。左宗棠的军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战斗,表现出了令人敬畏的意志和力量。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还为曾纪泽在与沙俄谈判中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后盾,迫使沙俄在谈判中最终作出让步,于1881年返还了伊犁地区。这一系列的胜利不仅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还极大地震慑了列强对西北边疆的侵略企图。 左宗棠的这一历史功绩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当世诸葛”,他是梁启超笔下“五百年来第一伟人”。左宗棠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功绩,使得他成为清末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然而,左宗棠的一生也充满了波折和艰辛,他始终以国家为重,个人利益置于身后。年近古稀时,左宗棠因积劳成疾,在福州病逝,留下了爱国的光辉典范。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影响深远,这一伟大行动保护了中国西北约六分之一的领土,为后世奠定了统一的基础,也让我们今天得以欣赏新疆的广袤与壮美。正是由于左宗棠这样的历史人物,不畏艰难、以死相许,才使得中国在列强环伺中得以保存疆土,留存下巨大的战略空间和资源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