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唐宋的辽代丝织物,赤峰解放营子乡辽墓

坚持走路 2024-11-03 23:10:03
1970年夏,解放营子公社群众因修渠取石发现一座辽墓,随即进行了发掘。 契丹族于圣宗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在今宁城县大明建立辽中京,墓地所处的翁牛特旗东南部、南部及赤峰县一带辽中期属中京道兴中府彰武军管辖。“渲渊之盟”以后今昭盟西拉木伦河南部在辽政治、军事上的地位日益重要,墓主人可能为中京道某州的最高统治者。 此墓相对年代当在辽中期以后至道宗初年。 随葬的丝织物较多,清理时大多腐蚀不堪。经初步整理,其品种主要有纱、锦、绸、绢、刻丝等,文样有花树、缠枝牡丹、海水龙凤等,工艺有绣、描、印染三种。 较完整者有乳白地印花纱帕饰2件,一件方形,幅面30×30厘米,质地松软,有25枚黑花成方阵形排列(P18,5)。另一件长方形,幅面18×31厘来,残存九枚小黑花,上五下四两排平列。其他有棕地海水云龙纱(P18,4),五色斜纹锦(P18,2),淡兰地彩绣花树纱(P18,3),白地素面绢等十余种。在夹衣中还发现衬有丝棉。彩绣中有的有三层,外层用绸,衬底用丝,内层用绢。 随葬器物中还有一件菱纹鞋,质料未经鉴定,似用草藤编制,口沿用藤条加固,残,鞋口高4.1厘米,形似近代夏用草凉鞋(P17,5)。 从解放营子辽代墓葬中出土的丝织品中可以看到,由于辽朝位近中原,且多流入汉人工匠,尽管辽有自己丝织手工业,但在纺织工艺和印染技术上大量借鉴中原的工艺技术,师承唐宋。 宋代的罗纹丝织品生产工艺与在解放营子辽墓中出土的罗织品基本相同,且在出土比例中占比重最大。这无疑也受到了宋朝的影响。 在丝织物的印染上,中原地区和辽朝都流行染缬产品,甚至宋神宗熙宁年间,为了整顿军容,将士服装都采用夹缬印花印染军服,“置为行军之号,又为卫士之衣”,解放营子辽墓出土的夹缬印花四绞罗,无论在制版和印染上都制做精细,可见辽地也很喜欢夹缬产品。 解放营子辽墓出土的泥金印花织物在宋朝更为流行,在刺绣工艺上辽宋更是同出一辙。 解放营子辽墓出土的烟色四绞罗上的刺绣全枝写生花,颇有国画风格,可见辽朝的刺绣也已向摹仿书画绣品发展。解放营子辽墓出土丝织品上花纹图案多以牡丹、鸳鸯戏水、莲花为主,都说明契丹人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概念与中原非常接近。 解放营子辽墓中的四鸟串花二色锦,在唐朝盛行一时后到宋代已不太流行,即使还在织造,可能多为与边疆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和馈赠而织。另一片四绞罗上残留的刺绣龙纹和火焰纹与辽墓壁画中常见的纹饰十分相象。(文字来源于网络)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