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昌济
杨昌济先生是毛泽东的恩师。
在长沙时,杨昌济先生就对毛泽东另眼相看,他希望毛泽东未来能像曾国藩、梁启超一样成为“异才”。
杨昌济先生促成了毛泽东首次北京之行,并为老家来京的“北漂”倾囊相助。
更令毛泽东毕生感恩的是,杨昌济先生不但将毛泽东引荐给了李大钊,还把自己心爱的女儿杨开慧许配给了毛泽东。历史
2、黎锦熙
黎锦熙与毛泽东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黎锦熙只比毛泽东大4岁,他也是湖南湘潭人,在湖南第一师范当历史教员时就认识了毛泽东。
黎锦熙离湘到京任职后,毛泽东与他之间书信不断,他们在书信中讨论的话题相当广泛。
毛泽东在北京期间,黎锦熙三天两头来找毛泽东聊天。
得知毛泽东在北京过得清苦,黎锦熙免不了经常请毛泽东打打“牙祭”。
3、邵飘萍
毛泽东首次到北京时,邵飘萍先生是《京报》社长。
毛泽东不仅得到邵飘萍先生的经济接济,还在他那里学到了不少创办报刊的实用技术。
从北京回到长沙不久,毛泽东创办了赫赫有名的《湘江评论》,因此声名鹊起。
邵飘萍传授毛泽东,举办报刊方面的许多专业知识,指点写作技巧等方面。
毛泽东一直感激邵飘萍的帮助,称他是“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4、李大钊
刚到北平时,毛泽东经济拮据,杨昌济先生找到了李大钊先生,安排毛泽东当了图书馆管理员。
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之后,李大钊推荐他阅读了自己撰写的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还推荐毛泽东参加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毛泽东说:“李大钊先生帮助我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师,可惜他已经不在了。”
5、陈独秀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先生向陈独秀引荐了毛泽东。
毛泽东向陈独秀请教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次数并不多,但陈独秀对他影响巨大。
毛泽东自己说: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政治倾向不再模糊不清,认定“只有俄式革命才能救中国”。
1920年6月,毛泽东第二次去上海时专程拜访了陈独秀。
陈独秀数次大赞“长沙的毛泽东悟性极好,人才难得。
尽管陈独秀与毛泽东后来有了分歧,但是就个人情感而言,毛泽东一直没有忘记陈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