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小安舍村的汉代石雕人像
P7-9,陕西长安县石刻牵牛像和织女像
【P1-6,小安舍村的汉代石雕人像】
国家一级文物
石家庄市西北郊小安舍村在多年前发现两尊汉代石雕人像。
石像原置于该村东农田里,后移入一村民宅院内。据说自从石像移入宅院后,该户村民家人就经常生病,后来经人指点,该户村民将石像捐赠给了石家庄毗卢寺。
研究结果表明,这是我国已知最古老大型石刻。
两尊石像皆用青石雕成,其一为男像,高175厘米,胸围205厘米;一为女像,高163厘米,胸围190厘米。
两像造型近似,整体作跽坐状。头部比例较大,尖下巴,大眼直鼻小口。
男像单眼睑,女像双眼睑,神态善良恭顺。
双手交叉,抚于胸前,头戴平巾帻,其中女像帽顶下陷,中央以阴线刻成方形。腰间系带,身上无衣纹,裸体。也有学者认为身上穿的薄纱。
两尊石像都先用整块石头雕出人体外轮廓,然后在块面上以浮雕和阴线表现局部的眼、耳、鼻、口及其他装饰,造型简洁,雕刻粗犷,具有西汉雕刻艺术的典型特征。
就现存的实物资料而言,其简略造型与坐姿态,与原存陕西长安县常家庄村北的石刻牵牛像和斗门镇内的石刻织女像(P7-9)相近,而牵牛、织女两尊石像均刻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
由此推知,石家庄小安舍发现的两尊石像的时代不会晚于西汉中期。
据《汉书·南粤传》和《史记·南越列传》记载,汉文帝为怀柔远方,曾于公元前179年下诏扩建西汉南越王赵佗先人墓(位于石家庄市北郊赵陵铺村东),并令真定县派人看守。
《大清统一志》载:“赵陵铺东大冢六,小冢二十三。”《获鹿县志》亦载:“汉文所修三十六赵佗先冢”。时至解放初期,赵陵铺村东尚存十几座大冢。
这次发现的石像所在地——小安舍村东距赵佗先人墓仅3公里,因此,这两尊石像极有可能是赵佗先人墓前的遗物,极有可能是汉文帝初年专为赵佗先人墓雕刻的。
至于一男一女是否有所指,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答案。有的学者认为,它们可能代表赵佗的考妣。
在现存汉代大型石雕人像中,东汉者较多,西汉者较少。过去普遍认为,西汉昆明池牵牛、织女像为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一组大型石刻。
这种看法因石家庄小安舍石刻的发现而被否定。小安舍石刻亦为大型石雕人像,其年代无疑早于西汉昆明池石刻。
从石雕艺术发展上看,小安舍石刻的年代提前近半个世纪;而且小安舍两尊石像均准确地刻出SZQ,这在我国现存的诸多大型石雕人像中实属罕见。
(文字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