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在心中思忖良久,不吐不快。 昔日,常常能在报刊或是某些公共场合看到这

吕好的公评情感 2024-11-04 11:15:29

有一件事,在心中思忖良久,不吐不快。 昔日,常常能在报刊或是某些公共场合看到这样的介绍:某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此项“特殊津贴”起始于 1990 年下半年,正值改革关键之际,为充分体现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调动部分精英人才的积极性,政府针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施的一项奖励制度,期间津贴标准历经数次变更,一直延续至今。 不可否认,那些享受这种“特殊津贴”的专家,确实有资格成为他人炫耀的资本,也值得人们予以尊重和敬仰,毕竟他们都为国家出过力、作出过特殊贡献,享受津贴自是荣耀无比。 相信绝大多数享受“津贴”的专家都是低调为人、高调行事,拿了津贴后会深感愧疚,从而加倍努力工作。然而,却有个别特殊之人,常常将“津贴”挂在嘴边,似乎“津贴”已变成一种头衔,走到哪里都要大肆夸耀一番,实在是有些过分,也常令人心生厌烦。 这种现象在书画界尤为突出,甚至有些人无知地跟着追捧,完全将“津贴”视为一种头衔,实在是愚不可及。 当时还流传着这么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小故事。某大学的一位教授写了一部书稿投至某出版社,数月都未得到回音,于是写信去催问。信的内容仅有简单一句:某日寄去某稿,不知下文如何?但下面却罗列了 20 多个头衔,其中便有“特殊津贴”,占了大半页纸,大概是想借此引起对方重视。 那位编辑也相当有水平,毫不含糊地先用大半页纸照抄了这 20 多个头衔,然后再称呼某某先生,正文也仅有一句话:“水平不够,恕不能用”。想来这位编辑回信之时,内心定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厌恶与轻蔑,他所指的水平绝不仅仅是文稿的水平。 听闻这个故事,再想想当时的种种情形,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再瞧瞧如今社会上一些专家的声望,确实不够严谨,无论享不享受津贴,那都并非首要,重要的是知识分子都应先知晓廉耻而后追求知识,要沉下心来做事、做学问,不可沽名钓誉,而应脚踏实地,研究要有成果,若对区区津贴念念不忘,必然难成大事,若还妄图将其挪作虚名,那就太不应该了。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未必准确,权且当作闲谈吧。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