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玉米被称为‘外星植物’!” “全球年产11亿吨玉米,可在地球上却无法找到任何它的祖先。” 这听起来太不可思议了,难道我们一直以来所熟知的这种作物,真的不是来自我们这个星球吗? 90%的人可能对此一无所知,但事实似乎在悄然揭示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玉米这身世,扑朔迷离得像娱乐圈的瓜。有人说它是“外星植物”,这话还真不是空穴来风。你看它,雌花雄花分开长,种子包得严严实实,自己根本没法传播。 这就好比一个明星,没有宣传团队,没有经纪人,全靠粉丝口口相传,这能红吗?更别说它在地球上还没找到祖宗,简直就是“根正苗红”的反义词。 当然,科学家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从19世纪就开始刨根问底,总算给玉米找到了老家——墨西哥和中美洲那一带。 据说,早在公元前8000年,墨西哥谷地的土著居民就开始吃玉米的野生祖先了。后来,到了公元前5000年,经过人工驯化,玉米开始在中美洲广泛种植,成了印第安文明的扛把子农作物。这就好比一个练习生,终于熬出头,C位出道了。 玉米的全球之旅,也充满了戏剧性。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玉米这“土特产”就开始走向世界。欧洲人一开始还嫌弃它,觉得这玩意儿雌雄异花,长得奇奇怪怪,不符合自然规律,只配当个观赏植物。但后来发现这货产量高,适应性强,还能做出各种好吃的,立马真香了。 到了16、17世纪,玉米基本征服了欧洲大陆,成了欧洲人餐桌上的常客。中国这边,玉米在明朝嘉靖年间传入,一开始叫“玉麦”、“番麦”、“西天麦”,后来徐光启给它起了个正式的名字——玉米。 明朝后期人口爆炸,吃饭成了大问题,玉米这高产作物正好派上用场,迅速在民间推广开来。 玉米能有今天的地位,可不是天上掉馅饼。它经历了两次重大“整容手术”,才变成现在的样子。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4000年,人们通过人工选择,把玉米的穗轴变短变硬,谷粒变大变软,吃起来更方便。这就好比一个明星,为了上镜好看,去做了微调。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玉米的雄穗和雌穗彻底分家,避免了自花授粉,为后来的杂交育种打下了基础。这就好比一个明星,为了保持热度,不断尝试新的风格。 玉米的遗传多样性,也让它适应性超强。到了20世纪,杂交育种技术更是让玉米产量突飞猛进,成了全球粮食安全的保障。这就好比一个明星,有了强大的粉丝基础,就能稳坐顶流宝座。 现在,玉米不仅是世界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还是食品、饲料、工业原料的多面手。玉米油、玉米淀粉、啤酒、零食、饮料……到处都有它的身影。这就好比一个明星,不仅演戏唱歌,还代言各种产品,全面开花。 玉米这玩意儿,看似不起眼,却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它的高产量和适应性,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和社会发展进程。 明朝后期,玉米、红薯、土豆这些高产作物传入中国,让中国人口从不到7000万暴涨到乾隆时期的3亿,为近现代中国的人口基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粮食安全压力山大。玉米产业的未来,责任重大。未来,我们需要用更先进的技术,培育出更高产、更优质、更抗逆的玉米新品种,提高玉米的综合利用效率,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而言之,玉米从一个“天外来客”,变成了人类餐桌上的常客,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这背后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努力。未来,玉米和人类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下去。
我们这叫棒子。小时候剥棒子剥到12点
苞米
我们这叫苞卢
我们这叫苞芦
玉米的野外祖先已经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