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郑强做报告说“屠呦呦先生”,马上有人反驳道:女的怎么能称呼先生?”郑强气愤地说:你有没有文化? “日本只有3种人能称为‘先生’,这是我们发明的称呼,却被人拿去用了,女的就不能叫?”郑强给出的解释,让人心服口服。 郑强是浙大的教授,也是最受欢迎的老师,因为他太敢说了,怼天怼地怼空气。 就没有他不敢骂的。 一次,郑强教授被问到:“您觉得易中天教授的水平如何呢?” 郑强说:“我是高分子教授,他是历史教授,他懂的我大部分都懂,我懂的他肯定不懂。” 此言一出,现场嘘声一片,都觉得郑强吹牛了。所以很多网友就跑去告诉了易中天:有人看不起你,你不回应吗? 易中天没有生气。 “郑强是我很尊重的教授,不过他要和我论三国可能还要学几年。”结果郑强给了易中天很大的面子,就说我开玩笑的,不要介意。 后来他在演讲时,称呼“屠呦呦”女士,为“屠呦呦先生”,可是很多人骂郑强强词夺理, 这女士怎么能够叫先生? 甚至很多的教授和专家都来说不妥。 可是郑强解释说,日本只有3种人能称为先生,这是我们发明的称呼,却被人拿去用了,女的就不能叫?你们读没读过历史? 郑强说,现在你出国了,人家都叫你先生,可是你知道这个称呼最早就是来自中国古代,你出国了,你以为人家叫你先生,就是尊重你? “东方明珠很美吗?在我看来它只不过是一堆水泥,一文不值!” 他这一说不打紧,没想到瞬间引起现场几千学生的愤怒,场下一片哗然言论声。 这时,其中有一个约1米8个子的大四女学生直接站起来问:那为什么大家来到上海还都爱去东方明珠打卡呢? “那你说说东方明珠有什么历史文化?你说它代表上海,它有什么历史见证吗? 你出国了,你要说故宫,要说长城,这才是赢得尊重的最好方式。” 后来郑强就在报告说:“青蒿素的研究者屠呦呦先生值得敬佩! 我使用这个称呼没有什么不妥的,都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对科学家的一种尊重。” 其实,先生这称呼,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最典型的就是孔夫子那个时候。 很多道家儒家的文人学者大家,都是这么称呼,叫做先生比较能够体现尊重的意思。 但是后来,先生渐渐演变成为了老师,却被娱乐圈里的明星滥用 ,一个明星能叫做老师吗?又不是教书的人。 但是后来被日本给学了去,久而久之,国内就不怎么“尊重”先生和老师这个称呼了! 因此他就呼吁所有人都要不忘历史,这是我们文化的根,好比很多唐装,和服,称呼之类的,都被日本学了去,结果人家就说是他们的了,真的很可惜。 郑强教授在某次演讲中说的话,他说:“一听到什么风吹草动,有钱人就开始变卖国内资产,举家移民国外。 真正能够留下来捍卫祖国的,是那些献身深山老林的国防战士。” 郑强说的在理吗? 其实说得真的没错,那些不懂历史的人,资本家企业家,早早就去国外定居了,因为他们没有那种认同感和情结。 所以压根就不会管打起来的时候,同胞的死活,直接走人,这也是没有历史认同感造成的。 郑强教授的这些言论,无疑是振聋发聩的。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文化传统的认知和传承确实出现了一些偏差,而这种偏差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从对“先生”这一称呼的误解来看,它反映出我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忽视。在古代,“先生”是对有学问、有品德之人的尊称,不分男女。屠呦呦女士被称为“先生”,是对她在科学领域卓越贡献的敬重,这是文化传统赋予的内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原本庄重的称呼在娱乐化的浪潮中被滥用,使得其原本的意义逐渐模糊。当明星们被随意称为“老师”时,这种称呼的严肃性就被削弱了,人们开始对传统称呼的使用界限产生混淆,甚至忘记了这些称呼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再看对东方明珠的看法,郑强教授的观点并非是要贬低它的价值,而是希望人们能从更深刻的文化角度去审视我们所珍视的事物。东方明珠作为上海的地标建筑,固然有其现代意义上的美观和旅游价值,但在历史文化的维度上,它确实无法与故宫、长城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古迹相提并论。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在欣赏现代建筑之美的同时,不能忘却那些代表着民族灵魂和历史记忆的古老文化瑰宝,因为它们才是我们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真正源泉。 而郑强教授关于移民现象的言论更是直击社会痛点。在现实中,确实有一部分有钱人在面对一些不稳定因素时,选择变卖国内资产移民国外。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和安全的过程中,忽略了对祖国的责任和情感。相比之下,那些献身深山老林的国防战士,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守护着祖国的安全,不计个人得失,这种奉献精神与那些只追求自身利益的移民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这些人没有深刻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没有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所以在面临选择时,他们选择了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