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万志愿军深陷敌人包围圈,一向用兵如神、稳如泰山的彭老总也急的抓心

柳淮蕊 2024-11-04 19:59:35

1951年,10万志愿军深陷敌人包围圈,一向用兵如神、稳如泰山的彭老总也急的抓心挠肝,连忙找毛主席拿主意,毛主席在房中沉思了整整三小时,随后缓缓吐出8个大字,众将闻言顿时目瞪口呆,而彭老总却直呼高明!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的是号称“世界最强军队”的美军,他们拥有当时最新最好的装备,和效率拉满的后勤保障系统。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志愿军不仅要面对敌军的猛烈攻势,还要应对后勤补给不足、武器装备落后等诸多困难。 可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志愿军不仅顽强地顶住了美军的攻击,甚至在某些关键战役中扭转了局势,让占尽优势的美军屡屡吃瘪。 这一切不仅归功于的英勇斗争的战士们,更离不开毛主席的战略智慧和所有人坚定不移的信念。 1951年,朝鲜战场进入胶着状态,美军由麦克阿瑟主导的攻势屡屡受挫,终于在第四次战役后被迫“下岗”。 杜鲁门对麦克阿瑟的表现极度不满,调任李奇微接替总指挥一职,寄望他能扭转战局,重新挽回美军的颜面。 李奇微与麦克阿瑟不同,他并没有急于在正面战场上硬碰硬,而是仔细观察并总结了志愿军的战斗特点和弱点。 通过一段时间的试探,他虽然见识到了志愿军的厉害,但是也敏锐地从中发现了志愿军一个隐秘又致命的弱点——后勤补给。 因为当时的中国还处在百废待兴的阶段,要钱没钱,要粮没粮,朝鲜战场上的后勤保障尤为艰难。 志愿军在物资不足的情况下,多依靠人力运送补给,这让他们无法进行长时间的连续作战,通常需要每隔三到五天便回撤补给。李奇微认为,只要抓住这一间隙,美军便有机会展开反攻。 因此李奇微制定了一个非常隐蔽的方案,他先通知部队假装示弱,以诱导志愿军追击;再利用美军的机动优势,通过拉长战线、迂回包围等方式,把志愿军带进提前设计好的陷阱里,等待他们补给枯竭时再实施致命一击。 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看似天衣无缝的计划,最终还是被毛主席洞察并成功化解了。 在第五次战役中,彭老总指挥部队愈战愈勇,打下了敌人一块又一块阵地,战士们都觉得自己是一点点插进敌人心脏的尖刀,殊不知早已中了美军的计。 志愿军东线部队的十万将士被重重包围,形势极其危急,彭德怀在前线指挥部里紧急商讨应对措施,但面对重重围困,短时间内似乎无解。 彭德怀果断向毛主席发出求援电报,期望能获得中央的支持,然而毛主席在接到电报后,并没有立刻下达救援命令,而是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他明白,眼前的困难并不是短暂的增援所能解决的,如果按常规手段硬拼,很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经过数小时的思考,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策略——“放弃救援,以攻代守”。 这个命令让会议桌前的将领们大吃一惊,放弃救援无疑是将志愿军置于更危险的境地,而“以攻代守”似乎更是一种冒险的举动。 不过彭德怀听完顿时豁然开朗,毛主席的意图并非要志愿军与美军正面交锋,而是要发挥志愿军小股部队的灵活性和游击战的优势,通过分散穿插、敌后袭扰等战术,打乱美军的包围计划。 志愿军迅速开始行动,他们被分成多个小队,悄无声息地穿插到敌后,利用夜色掩护,展开一场场突袭,美军原本计划在天亮后发动总攻,但在夜间的连续袭扰下,部队已被折腾得筋疲力尽。 志愿军如同幽灵般地穿插于敌阵之间,打得敌人慌不择路,原本训练有素的美国军队瞬间就乱成了一锅粥,美军的包围圈在志愿军的反穿插战术下变得支离破碎,不得不暂停总攻,转而防御。 到黎明时分,志愿军已经将整个大局扭转了过来,把被动转化为主动不说,还准备追着美军的部队打了,面对志愿军的突然袭击,美军一时之间指挥失灵,阵型混乱,逐步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 原本牢不可破的包围圈被撕开一个个缺口,志愿军乘机突围而出。美军在短短数小时内损失惨重,精锐部队死了快8000人,不得不再次狼狈逃窜。 到达安全地带的李奇微,并没有劫后余生的喜悦,心底反而涌出了一阵深深的不安和疑惑,他原本以为已完全掌握了志愿军的弱点,却未料到志愿军不仅能在困境中顽强作战,更能以极具创意的战术迅速扭转战局。 他曾试图利用志愿军的后勤不足来达成胜利,却低估了他们的智慧与韧性,毛主席那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哲理,正是对战场态势的最佳写照。 在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下,志愿军不仅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失败,还通过灵活的战术让美军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极其恐怖的对手。 如此漂亮的一仗,不仅让志愿军大部队全身而退,更是让军中的斗志愈发高昂,许多志愿军战士回忆起这一战时,仍然充满了自豪。 他们知道,正是毛主席和彭德怀的指挥智慧,让他们得以在看似必败的情况下逆转乾坤,这场胜利也在冥冥中预示了美军后来的结局,写下了未来凯旋战歌的第一个音符。 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1]孟照辉.抗美援朝——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J].、[2]雷英夫.抗美援朝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续完)[J].)

0 阅读: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