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的南京,汪精卫年仅18岁的儿子汪文悌在警察的押解下,接受审讯。面对审判,汪文悌并未否认自己的罪行,如实的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了法官。由于认罪态度良好,汪文悌被国民政府最终以汉奸罪名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刑满释放后,汪文悌移居香港,从事桥梁建筑工作,事业有成。2005年,年迈的汪文悌回到南京参观父母跪像,并直言:“做了错事就应受到惩罚!” 汪精卫年幼时便因父母双亡。 依靠兄长家庭生活的他,经常体会到外界的冷漠。 尽管如此,青年时期的汪精卫通过努力在广州的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他选择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他结识了未来中国革命的重要人物孙中山。 汪精卫很快就在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中崭露头角。 然而,他曾参与策划刺杀晚清摄政王载沣的行动,但由于计划不周,行动失败,他本人也被捕入狱。 在狱中,汪精卫展现出了不屈的革命精神。 正当他准备赴死时,1911年的武昌起义意外将他从死亡线上拖回。 袁世凯不仅释放了汪精卫,还将他提拔为高官。 在袁世凯的支持下,汪精卫迅速上升。 汪精卫他与杨度共同主张停战,并在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后,飞黄腾达。 在此期间,汪精卫的权力迅速膨胀。 随着时间的进展,汪精卫的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932年,他同意国民政府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实际上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开了方便之门。 这一决定允许日军在上海继续驻扎,而且阻止了中国军队的防御布置。 此后,汪精卫进一步签署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主动将华北地区割让给了日本。 汪精卫的行为激起了国内外对他的广泛反感。 由于签订了屈辱的协议,汪精卫成为了众矢之的,面临了多次刺杀企图。 其中最著名的两次刺杀尝试之一发生在1935年,他在南京中央党部处理公事时遭遇暗杀,虽然侥幸未死,但一枪击中脊椎,留下了长期的健康问题。 1939年的一个夜晚,一名刺客潜入了他的住所,向床铺射击,希望刺杀汪精卫。 然而,由于汪已将房间让给访问的朋友,这次刺杀行动错杀了无辜的访客。 在战争接近尾声时,汪精卫决定离开中国,逃往日本寻求庇护。 身为政治人物的汪精卫,即使在流亡日本期间,也难逃旧日战伤的困扰。 起初只是偶发疼痛,药物可以控制,但随着时间推移,疼痛加剧,最终只能依靠手术和注射来缓解。 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因病去世, 汪精卫曾嘱咐妻子陈璧君将他的遗体运回祖国安葬。 陈璧君依照他的遗愿,将汪精卫的遗体带回中国。 然而,即便陈璧君出高价邀请,仍鲜有人愿意参加。 为防止遗体被亵渎,陈璧君在汪精卫的墓室中倾倒了五吨重的钢筋混凝土。 尽管如此,国人对汪精卫的仇恨远超陈璧君的预料。 仅仅十个月后,愤怒的群众就使用炸药炸开了汪精卫的墓室,并焚烧了他的尸体。 对于陈璧君,她因同情和协助汪精卫的行为被判无期徒刑,并最终在狱中因病去世,连最后一程也无人陪伴。 汪精卫的去世对其子女们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汪文婴是汪精卫的长子,1913年生于法国。 他在父亲影响下,个性与汪精卫相似,早年留学德国,生活奢侈。 汪精卫投日后,汪文婴亦步亦趋,积极参与汪伪政府,尽力转移家族财产海外。 然而,汪精卫病逝后,抗战胜利,汪文婴及其母亲陈璧君均因汉奸罪被捕入狱。 在狱中,汪文婴虽生活较其他囚犯为优,但他在狱中积极改造,1948年获得假释。 此后,他卖掉上海所有财产,移居香港,继而逃至美国,隐姓埋名,直至2011年去世,其身份始终未被外界所知。 汪文惺是汪精卫的长女,早年在法国出生,自幼体弱多病。 她与汪精卫政见不合,早早表明反对立场,积极参与抗日活动。 抗战结束后,汪文惺与丈夫何孟恒未参与汪伪政府,而是搬至香港,从事教育工作。 两人在香港生活中简朴,汪文惺曾经营一家花农场,后转为教师。 晚年,两人迁至美国,与女儿们团聚,并致力于还原历史真相。 汪文彬是次女与姐姐一样反对汪精卫。 她生活在无锡,遭遇绑架与,精神受到极大创伤。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她未曾跟随父亲汪精卫叛变,政府安排了工作与住所。 汪文彬在1973年通过哥哥汪文婴的帮助移民到美国。 汪文彬未满足于仅在美国定居,而是继续前往印度尼西亚,在医疗领域发展,逐渐成为政府高级主管。 然而,在职业生涯即将达到顶峰时,她选择退出,成为一名修女。 汪精卫的最小女儿汪文恂参与了汪伪政府的工作。 她在政府中担任父亲的秘书,但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汪文恂选择逃离到香港。 在香港,汪文恂没有再次涉足政治,而是投身学术,成为了香港大学的教授。 汪文悌是汪精卫的幼子,在其晚年回到中国内地,面对父母的纪念像,表达了对父母行为的不认可。 参考文献:[1]孟端星.剖析汪精卫逃离重庆成立“新政府”的行动计划[J].沧桑,2005,0(1):20-21
何梅协定是汪签的?要不要脸?明明是蒋介石签的
他的客人还有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