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初,陈毅问谢稚柳:“中国画家,谁画得最好?”谢稚柳回答:“当然是张大千!”陈毅又问:“张大千现在何处?”谢稚柳回答:“在海外。”随即,陈毅让谢稚柳给张大千写信,劝他回国发展。 19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蒸蒸日上的年代,也是中国文化界风云际会、英才荟萃的时代。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岁月里,有一位将军怀揣着一个关于绘画的疑问。 这位将军就是陈毅元帅。陈毅是位多才多艺的军人,他不仅指挥若定、勇冠三军,同时也热爱书法、绘画等文艺事业。一日,他约见了谢稚柳先生——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部副部长,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美术评论家。二人在闲聊中,陈毅突发奇想,问道:"谢部长,您说当今中国画坛,谁的画功最为出众?" 谢稚柳闻言,略一思索便答道:"若论当世画家,当推张大千为第一。"张大千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大师,师从清末小写意花鸟画名家任颐。张大千的绘画技艺精湛,笔墨酣畅,他革新了传统国画的形式,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谢稚柳对张大千的画艺十分推崇,认为他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领军人物。 陈毅听后若有所思,接着问道:"不知张大千先生现在何处?可否请他回国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效力?"谢稚柳答曰:"张先生目前在海外定居,恐怕一时难以归来。"原来,1949年后张大千远赴巴西,旅居海外。虽远在他乡,但其作品声名远播,深受海内外艺术爱好者的推崇。 陈毅闻言,眉头微蹙。他望向谢稚柳,语重心长地说:"谢部长,您看这样行不行?您给张先生写封信,邀请他回国发展事业,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才华。这不仅有利于振兴我国文化,也是张先生的心愿啊。" 面对陈毅的提议,谢稚柳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张大千虽远在海外,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始终未减。让这位一代宗师回到祖国的怀抱,发挥余热,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但谢稚柳同时也明白,张大千在海外已经安居乐业,对是否回国恐怕有自己的考虑。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谢稚柳还是慎重地接受了陈毅的建议。他表示会给张大千写信,诚挚邀请他回国。这封信,承载了新中国对艺术人才的渴望与期盼,也表达了谢稚柳对挚友的思念之情。究竟张大千能否接受邀请,谢稚柳心中也没有十足把握,但他坚信,有朝一日,张大千定会重返故土,再现当年的辉煌。 与谢稚柳的深思熟虑同时发生的,还有另一件事。张大千的家属杨婉君女士,向国家捐赠了一批珍贵的艺术品——那就是张大千精心临摹的敦煌壁画。这批壁画共计276幅,忠实再现了敦煌莫高窟内的精美壁画。张大千曾于1940年代受国民政府委派,前往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以期保存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杨婉君将这批国宝级的作品无偿捐赠给国家,令人钦佩不已。 消息传到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耳中,他立刻做出指示:要向杨婉君女士颁发4万元人民币的奖金,以表彰她的义举。同时,还委托著名画家叶浅予、徐悲鸿两位先生,给远在巴西的张大千写信,邀请他回国定居。 叶浅予与徐悲鸿是张大千的挚友,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巨匠。他们的联名信函,饱含着对老友的思念之情。信中除了传达周总理的问候和谢意,更表达了对张大千的敬重和盼望。他们衷心希望张大千能够重返祖国,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再展宏图。 令人意外的是,谢稚柳在接到陈毅嘱托后,迟迟没有给张大千写信。他虽然一再表示对邀请张大千回国的支持,但始终没有付诸行动。这不禁让人生疑:谢稚柳是否另有考量?他对张大千回国一事,究竟持何种态度? 事实上,谢稚柳的内心也在经历着复杂的斗争。一方面,他由衷地希望这位旧友能够回到祖国,重新投身艺术事业。毕竟,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巨擘,他的归来无疑会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增添异彩。但另一方面,谢稚柳又深知,张大千在海外已经安居乐业,对于回国与否,一定有自己的考虑。作为挚友,他不愿勉强张大千做出决定,更不愿看到好友回国后可能面临的种种不适。 就这样,在多方的期盼下,张大千回国一事却陷入了微妙的境地。叶浅予、徐悲鸿的联名信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谢稚柳虽然心有愿景,却始终没有采取行动。种种迹象表明,要说服这位久居海外的艺术大师回国,绝非易事。 直到多年以后,谢稚柳才吐露了当年的心声。在一次访谈中,他坦言虽然一直希望张大千回国,但始终没有劝说过他。谢稚柳表示,自己当年的沉默,源于对朋友的理解和尊重。他明白,对于张大千这样的艺术家而言,创作需要适宜的环境和心境。强求他回国,未必是好事。 张大千回国一事,最终不了了之。而谢稚柳当年的婉拒,也成为一段佳话。这位情深意重的挚友,以他的缄默和理解,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两位艺术大家,虽然天各一方,但情谊却永存。
幸亏没回来,否则画笔就会变成扫把或者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