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1914年,著名作家张恨水被父母安排婚姻,掀盖头的时候,他差点被妻子的样貌吓死,后来他又娶了两个小妾,让正室独守空房。 张恨水在自己刚刚成年的时候就结婚了,当时的父母包办婚姻,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的心里对爱情充满憧憬,总想着有朝一日能遇到一位知书达理、温柔婉约的女子共度余生。 可是当他掀开新娘徐文淑的红盖头,看到的却是一张朴实的脸庞,差点把他吓跑,这个样貌与自己心目中的“佳人”形象相去甚远。 年轻的张恨水心生失望,不满情绪溢于言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他甚至对徐文淑冷眼相对,不愿与她多言。 不过徐文淑并未因丈夫的冷漠而怨怼,她选择默默承受,一边孝顺公婆,一边将家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徐文淑的悉心照顾下,张恨水的母亲对这个儿媳甚是满意,多次劝说张恨水好好对待她,慢慢地,张恨水对这个温顺贤淑的女子渐渐产生了亲情,虽说谈不上爱情,但也算是在日常琐事中多了一份关心和责任。 数年后,张恨水为文学理想离开家乡,只身前往北京,他怀揣抱负,潜心写作,终于凭借出色的才华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十分著名的作家。 正当他如日中天之际,一位名叫胡秋霞的女子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胡秋霞是位颇具才情的女性,因家道中落无处可去,被张恨水偶然遇见,心生怜悯,将她带回家中照顾。 一来二往,两人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面对胡秋霞,张恨水再度燃起了心中对于爱情的憧憬。然而,考虑到徐文淑的感受,他将这段情感深埋心底。 经过一段挣扎后,张恨水还是决定将胡秋霞纳为二房,尽管此举看似负情,但他依然没有冷落徐文淑。 为了家庭的和睦,他努力维持两位妻子之间的平衡,且在公众场合对徐文淑一直十分尊重,从不刻意掩饰她的身份。 抗日战争爆发后,局势动荡不安,为了家人安全,张恨水将母亲和徐文淑送回老家,自己则继续在外谋生,他经常寄钱回家,确保徐文淑和家人的生活无虞。 不过分别多年后,张恨水的心逐渐远离了发妻,在孤独与寂寞的侵扰下,他结识了另一位女性——周淑云,这位年轻的女子是张恨水作品的忠实读者,对他心生倾慕。 周淑云的追求让张恨水动了心,他最终迎娶她为三房,徐文淑得知此事后心情复杂,但她从未抱怨命运的不公。 虽然身在老家,远离张恨水的生活圈,她依旧将丈夫的嘱托铭记于心,将日常生活过得尽量充实,对于张恨水的安排,她无条件地接受,只求家人平安、生活安稳。 后来远在老家的徐文淑在外出途中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张恨水听闻噩耗后大受打击,悲痛不已,他深感内疚,暗恨自己对发妻疏于关心,甚至未曾给予她足够的温暖和爱。 在徐文淑的丧礼上,张恨水亲自派长子回乡,为她料理后事,并嘱咐家人将徐文淑安葬在张家祖坟中,算是对她的一份告慰。 从此张恨水常在写作间隙悼念徐文淑,他多次提到:“她对我无怨无悔,而我却未曾尽丈夫之责,”这段悲痛的回忆也成为他后半生难以释怀的心结。 或许正是对发妻徐文淑的愧疚,让张恨水在晚年更加注重家人、珍惜家庭时光,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家庭中,尽力扮演好父亲和丈夫的角色。 有人认为张恨水的多情伤害了徐文淑,是不忠的表现,也有人理解他在乱世中的复杂情感,认为他尽力兼顾每一位伴侣、尽心尽责,实为不易。 张恨水对情感的追求,是当时社会文化与个人性情的交织,他没有刻意隐藏徐文淑的身份,也没有逃避家庭的责任,只是在爱与责任之间找寻着艰难的平衡。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网《张恨水的四大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