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和小混混私奔后屡遭家暴,48岁那年,身心俱疲的她留下“对不起,我爱你们,但我活不下去了”的诀别书,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五年后,悲痛欲绝的林语堂也随之而去。 (信息来源: 2013年11月07日中国作家网 —— 《“自由婚姻”的幻象:林语堂之女为婚姻自杀》 ) 1971年台北,一个看似寻常的夜晚。 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应邀赴宴,觥筹交错间,命运的齿轮却悄然转动。 一扇门被推开,不是侍者,而是一个慌乱的报信人。 几句话,击碎了宴会上的欢声笑语,也击碎了林语堂的心。 他的女儿,林如斯,自杀了。 这消息在当时的文化圈里,引起了一场大轰动。 林如斯,林语堂的长女,一个被赋予了太多期望的名字,最终以这样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她的人生就像一部起伏的戏剧,既有光辉的时刻,也有低谷的痛苦。 林如斯出生在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 父亲林语堂,是享誉国际的文学大师;母亲廖翠凤,也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性。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林如斯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七岁,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懵懂的年纪,林如斯却已经开始在《西风》杂志上发表文章,成为年龄最小的作者。 十六岁时,她和妹妹合写的日记《吾家》出版了,获得了很多人的好评。 同年,她还为父亲的代表作《京华烟云》撰写了评论,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和文字功底。 林如斯因为这些耀眼的成绩,成了大家眼中的幸运儿。 大家都很看好她,觉得她会像她爸爸一样,在文学上取得很大成就。 可是,命运却给她来了个不小的打击。 1940年,抗日战争的烽火蔓延到中国大地。 林语堂带着家人回到了祖国,想为抗战出一份力。 林如斯也深受爱国热情的影响,写下了《决定回国》,表达了与祖国共存亡的决心。 在重庆、昆明等地,她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也目睹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 这段经历对她影响很大,让她难以忘怀。 回美国后,林如斯完成了《重庆破晓》一书,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她在战时中国的所见所闻。 这本书的出版,再次证明了她的文学才华,也让她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青年作家。 她的生活原本一片顺利,但一场意外的爱情却让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1945年,林如斯与一位名叫汪凯熙的青年医生相识。 汪凯熙从北京协和医院毕业,长得挺帅,未来一片光明。 林语堂夫妇对这门亲事非常满意,认为汪凯熙是一个理想的女婿人选。 就在订婚的前一天,林如斯突然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她跟着一个叫狄克的美国男人跑了。 这个消息让林语堂夫妇完全措手不及,就像突然挨了一记重击。 他们想不通,一向乖巧的女儿怎么会做出这么冲动的决定。 后来的事实证明,林如斯的这次选择,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狄克不是什么好人,他就是一个整天无所事事、喝得醉醺醺的小混混。 结婚后,林如斯的日子过得一点也不开心。 狄克的家暴和冷漠,让她身心俱疲。 这段婚姻,持续了十年,也消耗了林如斯十年的青春和才华。 三十岁那年,林如斯终于结束了这段痛苦的婚姻,然而,这段经历给她留下的伤痛,却久久无法愈合。 她患上了抑郁症,被自责和内疚所折磨。 她总是逃避过去的错误,也逃避父母的失望。 林语堂和妻子心疼女儿,带着林如斯去了欧洲旅行,希望她能开心些。 他们鼓励她重新开始写作,希望她能够找回曾经的自信和快乐。 然而,这一切努力,都无法挽回林如斯破碎的心灵。 她反复进出精神病院,自杀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 最终,在那个看似平静的夜晚,林如斯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她在信里表达了对爸妈的爱和歉意。 这封信成了她跟这个世界说再见的最后方式。 林如斯的悲剧,让人唏嘘不已。 她以前真是光芒万丈,充满希望。 然而,一次错误的选择,却改变了她的一生。 她的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爱情、家庭等问题的思考。 一个“天之骄女”的陨落,究竟是谁之过? 是时代的洪流裹挟了她,还是她自身的性格缺陷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或许,这其中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林如斯的故事,更像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 现在信息太多,很容易被各种消息牵着走,也容易丢掉自己的方向,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学会独立思考,要珍惜生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