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许光达的儿子许延滨因品学兼优,被学校推荐许延滨出国留学,许光达却说:不许

不急不躁文史 2024-11-05 22:48:20

开国大将许光达的儿子许延滨因品学兼优,被学校推荐许延滨出国留学,许光达却说:不许去。 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指挥官,许光达不仅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叱诧风云,更以其不居功、谦逊的态度和对家庭、国家的责任感树立了榜样。 许光达的军事生涯可谓辉煌,从参加长征开始,他就以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指挥能力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在多次重要战役中,他凭借敏锐的战场判断和果敢的决策,使得解放军屡次逆转局势。尽管战功赫赫,许光达却从不居功自傲。 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之前,他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后,内心却充满了自省与反思。 他写下了一份《降衔申请》,坦诚地表达了对自身功绩的质疑,认为自己的贡献微不足道,这种对荣誉的淡然态度,正是许光达人格的真实写照。 1960年,国家遭遇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军队的生活条件相对优越,许多干部的家属纷纷来到部队寻求庇护。 作为装甲兵司令,许光达对此深感不安,他召开党委会议,决议动员干部亲属尽快返乡,以避免不必要的负担。 在这一决定颁布不久后,许光达的四哥和六弟来到北京,打破了他严格的规定。 面对家人的到来,许光达陷入了为难,但他仍然坚持原则,让妻子劝他们尽快回去。 在此期间,许光达的家中并不富裕,连简单的饮食都显得捉襟见肘。 他的家人和邻居在得知后都感到意外,许德富和许德强在厨房发现家中仅有的小球藻,难掩震惊之情。 许光达的原则并不仅限于军队,他在生活中也始终如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许光达在家庭中的教育方式体现了他对孩子成长的深思熟虑与严格要求。他深知,作为一名将军,不仅在战场上需要表现出色,在家庭中同样有责任培养出能独立自主的孩子。 他对儿子许延滨的教育有着明确的目标:要让他脚踏实地,学会凭自己的努力赢得尊重。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许延滨正和几个同学在院子里踢足球,欢声笑语不断。 这个年纪的孩子们总是对父辈的成就充满了好奇与羡慕,话题自然也围绕着各自的家庭。 许延滨的同学们纷纷讨论自己的父母,谁的父亲在某个行业里有多厉害,谁的母亲是某个单位的领导。 话语间透着一丝骄傲和自豪许,延滨在一旁默默地听着,心中却感到一阵不安。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同学转过身来,满脸好奇地问他:“你爸爸是什么职位?” 许延滨一时语塞,脑海中迅速闪过父亲的身影。 他想起许光达曾经的教诲,心中暗自警醒:“不准打父亲的牌子。”他微微摇了摇头,面带微笑,回答道:“我爸爸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朴实的话让同学们感到诧异,却也在他们心中埋下了尊重与理解的种子。 许光达在家中设定了严格的家规,尤其是在许延滨的学习和生活方面。 他要求儿子上学要住校,以便接受集体生活的锻炼,培养他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同时,许光达严控零花钱的额度,生活标准则以工农子弟为榜样。 他常常告诫儿子,生活不易,任何成就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许延滨在心中明白,父亲的话不仅是教诲,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许延滨在学校里表现出色,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但他始终没有向同学提及自己的父亲。 许延滨高中毕业的那一天,阳光透过校园的梧桐树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为他的未来铺就了一条光辉的道路。作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校决定推荐他去国外深造。 这对于任何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许延滨心中却藏着一丝紧张和不安。 在学校的办公室里,政审的老师翻阅着他的各种表格,突然停下了手中的笔,眉头微微皱起。 他低声自言自语:“这位同学的‘家长’栏里,只有母亲的姓名,父亲的名字却不见。”为了弄清楚情况,学校决定派人去访问他的家,了解更多信息。 不久后,学校的负责政审的同志便来到了许光达的家中。 门一打开,迎面而来的是一位身姿挺拔、神情威严的中年男子,正是许光达。 他在军中以严谨著称,外界对他的评价高得让人心生敬畏,今天,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站在自己家门口,等着未知的访客。 许光达热情地请客人进屋,神情中流露出几分淡然与从容。 政审的老师在简短的寒暄后,直入正题:“许延滨同学的表格中,缺少父亲的名字,请问您是……?” “我就是他父亲。”许光达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一丝平和。 许光达神情顿时变得严肃起来:“老师,您能否再仔细考虑一下让许延滨出国留学的事?我觉得,或许应该把这个机会留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工农子弟,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比我们更渴望和需要这个机会。” 听着许光达的言辞,政审老师对这位将军的家庭教育倍感钦佩,原本担忧的情绪也逐渐平复。 许光达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对个人的严格要求,更是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传承。 在他看来,每一位父母都应为孩子的未来铺设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而不是将他们束缚在父母的光环之下。 正是这种无私而坚定的信念,使得许光达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仅成就了自己的孩子,也为社会培养了更具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新一代。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