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千年文脉共瞰丝路新篇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陵前竖立着一方“无字碑”,其碑体高大,由一整块石料加工而成,碑侧刻有腾龙,碑头亦有盘龙环绕,只是这碑身上原本未刻一字,故称“无字碑”。
墓前立碑的传统始于先秦时期的木椑,原立于墓中,后来转移到地表,东汉开始将石碑立于墓正前方,碑上刻有墓主的姓名、官爵、谥号、家世、生卒年月与生平经历等。到了魏晋时期,官方认为“汉以来,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因此多次禁止立碑,于是墓碑转入地下,从而产生了墓志铭。
到了南北朝时期,神道两侧立石刻的风气再次盛行起来,而在唐代,皇室、贵族、官吏墓前多有立碑,大多为述圣纪功碑,即其亲族、门生或朝廷对其生平事迹的描述与称赞,大多充斥溢美之词,堪称一篇篇辞藻华丽、语句优美的议论文。但在乾陵墓门前树立的两座唐代石碑,右侧为唐高宗的述圣记碑,刻文多达数千字;左侧为武则天的无字碑却未刻一字。
关于无字碑产生的原因,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要夸耀自己,表示功德高到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自知对李唐皇室罪孽深重,与其被后世推倒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有自知之明,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第四种说法认为,唐中宗李显出于对武则天曾废过自己的愤恨而剥夺了碑文,故立此无字碑;第五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死后政局动荡,各派政治势力忙于斗争,无暇顾及对武则天盖棺定论,立此无字碑以待来日;
第六种说法认为,从复位后的唐中宗、唐睿宗再到唐玄宗,唐朝廷对武则天的评价始终处于纠结状态,为武则天所上尊号、谥号先后有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天后、大圣天后、天后圣帝、圣后、则天皇后、则天顺圣皇后。加上武则天还曾改国号为周,称帝十六载,如尊重事实还应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但如此一来后世的李唐子孙前来祭拜就略显尴尬,因难定其称谓,一字不铭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格子都打好了,不知道写啥,哈哈哈哈哈
还有这大一个花篮哦
可能是想自己生前的功绩与是非任后人凭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