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与北极的冰川犹如时间胶囊,封存了地球上数百万年的秘密。中国极地科考之旅,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请出去”到”领头羊”, 科考工作从未被时间和困难定义。
1、积贫积弱的科考过去
40年前,我们基本是从零开始,设备简陋,工作单一。在南极,中国人住帐篷、吃干粮,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了四十多天的时间建成了南极长城站,同时也搭建完成了南极长城气象站。长城站建成的当年,科考队就执行了过冬任务,主要承担气象观测任务。
2、一组数字见证中国智造
40年后,我国建立了极地考察“两船(雪龙、雪龙2号)、七站(包括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等)、三飞机、一基地”的支撑保障体系,成功组织了40次南极考察、13次北冰洋考察、20次北极黄河站年度考察等。中国逐渐成长为国际极地科考的参与者和强国。成功的科考离不开国之重器。“雪龙号”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船上有铺位128张,除了健身房、手术室等,还拥有先进的科考设施,包括实验室、观测站和无人机等,为极区考察工作提供了基本必备条件,可航行于世界任何海区,是征服极地科考的“破冰巨兽”。
3、工作有趣且充满挑战
在极地,科考队员们的工作既充满挑战又趣味无穷。他们采集冰芯,从厚厚的冰层中探寻过去的气候变化和生物活动;他们观测野生动物,了解这些独特生物如何适应极地的极端环境;他们测量海冰和气温,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他们研究极光,探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4、科考成果与我们息息相关
南极虽万里之遥,考察成果却与我们息息相关。新的征程,必然会有新的科技相陪伴。我国每年都有几百位科考人员去南极科考,在那里一待就是几个月。在南极如此极端的环境下,也给科考人员的生活大大增加了难处。#你了解极地考察队的工作吗#
以前科考人员会住在集装箱制作而成的生活栋里,供暖不足,餐厅和寝室隔得很近,厨房设施和设备不全。而现在生活栋和餐厅分区,室内恒温24摄氏度,厨房设备齐全,烤箱、电饼铛、电磁灶应有尽有。过去科考队员只能啃干粮,现在科考站开始尝试建无土培植蔬菜基地。能吃上新鲜的芹菜、小白菜、青椒、西红柿、黄瓜等多种蔬菜了。除此以外,科考人员的装备可不是普通的羽绒服,那是一身特制的防寒“战袍”。为了打造战袍,就要有个极地气候室,能模拟-70℃低温、9 级大风、 4 级暴雨和 3 级大雪等极端气候条件,对极地极寒服装保暖性、特殊材料冷环境测试、人体运动状态 服装保暖性透气性测试等进行全面验证。
从最初对极地一无所知,到如今中国智造保驾护航。中国科考40年也是见证科技进步的40年,让我们向所有科考和科技工作人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