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大明帝国的开创者,明太祖朱元璋,走完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其遗体被安

趣史談过去 2024-11-06 15:40:50

洪武三十一年,大明帝国的开创者,明太祖朱元璋,走完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其遗体被安置于明孝陵之中,为这位褒贬不一的千古帝王画上了最终的句号。然而,六百年的时光流转之后,当明孝陵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除了璀璨夺目的金银珠宝之外,一幕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映入眼帘——层层叠叠的白骨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让人不禁脊背发凉,这些白骨究竟从何而来? 关于朱元璋下葬的谜团,六百年来在南京民间流传着一个经典的段子:据说,在朱元璋逝世之日,一场精心策划的“迷魂阵”悄然上演,十三座城门同时有棺材抬出,一时间,真假难辨,扑朔迷离。这一说法虽看似荒诞不经,但并非空穴来风,历史文献中确有记载。明人朱国桢的《皇明大政记》便提及了“而发引,各门下葬”的情景,暗示着那些从各个城门抬出的棺材中,或许装载着被迫殉葬的嫔妃与宫女。 公元1398年,随着朱元璋的驾崩,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遵循祖父的遗诏,颁布了一道冷酷无情的殉葬令,规定所有未生育子女的嫔妃均须陪葬。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在后宫掀起了轩然大波,嫔妃们哭声震天,惊恐万分,她们深知,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 面对这道无情的命令,即便有家人的宽慰,又有谁愿意主动踏上这条不归路呢?尽管皇家以丰厚的奖赏作为诱饵,但对于即将逝去的生命而言,这一切都是徒劳。在太监与侍卫的威胁下,在皇家利益的诱惑下,那些被选中的女子们虽心怀恐惧,却也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有的女子在绝望中挣扎,试图逃离这悲惨的命运,但宫中的宫人们早已对各种突发情况做好了准备,她们的反抗不过是徒劳的挣扎罢了。 殉葬制度,这一古老而残忍的习俗,其根源可追溯至商朝。历经西周、东周、春秋战国乃至秦朝,这一制度曾一度盛行。直至西汉时期,刘邦以仁慈之心,毅然废除了这一制度,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然而,历史的轮回似乎总是充满了讽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临终前竟要求两万人为其陪葬,再次将这一陋习带回人间。受其影响,朱元璋也在遗诏中恢复了殉葬制度,这一决定无疑加深了人们对他残暴性格的印象。 朱允炆遵循朱元璋遗诏,将那些未生育子女的嫔妃一一处死,作为陪葬。关于这些殉葬者的死法,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有的说是被水银毒死,有的说是被勒死,而根据《朝鲜李朝世宗实录》的记载,更可能是被吊死。 殉葬的嫔妃们被要求站在小床上,脖子套进从梁上垂下的绳索,随后小床被抽走,她们就这样被活活吊死。至于具体的殉葬人数,史书并未给出确切的数字,但根据明末学者毛奇龄的《彤史拾遗记》记载,至少有四十六位嫔妃和十数名宫女陪葬于孝陵。 朱元璋之后,其子朱棣与孙朱高炽去世后,同样有数十人被迫殉葬。这一制度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才得以废除。朱祁镇的这一举动,无疑是他一生中最闪光的时刻,也是他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遗产。尽管雄才大略的朱棣、宽厚仁德的朱高炽以及他们的继任者朱瞻基都未能做到这一点,但朱祁镇却成功地终结了这一延续了六十六年的残酷制度。 殉葬制度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它剥夺了无辜者的生命,更在于它对人性的扭曲与践踏。从1398年朱元璋去世到1464年朱祁镇废除殉葬制度,这六十六年间,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七十多人因这一制度而丧生,而野史中的记载更是触目惊心。更令人发指的是,宣德元年,唐王朱琼烃去世后,他的未婚妻高氏,一个尚未过门的女子,仅仅因为与朱琼烃有婚约,就被迫殉葬,死后才被追封为王妃。 朱祁镇临终前的遗言:“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子孙勿复为之。”这句话不仅是对殉葬制度的终结,更是对人性尊严的呼唤。自此,由朱元璋开启的殉葬制度,终于在这位仁君的努力下,彻底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历史#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