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关于蝉的玉器,一直到清代均有以玉做蝉的造型,《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蝉饮露水、居高鸣远等特点,表达出对蝉的颂扬,也体现出一种高尚的品格和独特的精神追求,即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扬。
- 起源:蝉纹最早出现在距今约四千余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湖北石家河文化。当时就有玉蝉出现,做工细致,在蝉身刻画出了眼目,颈上饰有卷云纹,颈下刻画出背脊和蝉的翼翅纹。
- 商周时期:蝉纹成为商周青铜器的典型纹样之一。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蝉纹,蝉体大多作垂叶形三角状,腹有节状条纹,无足,近似蛹,四周填云雷纹;也有长形的蝉纹,有足,也以云雷纹作地纹。盛行于殷末周初,主要装饰在鼎、爵的流上,少数觚、个别盘上也饰有蝉纹。蝉纹可能与饮食及盥洗有一定联系,取义大约是象征饮食清洁。另外,蝉又名复育,蝉纹中有的无足似蛹的形态,可能就是复育,如此,蝉纹还有象征死而转生之意。
-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日渐普及使得玉器加工技艺大大提高,玉蝉多为半圆雕制品,双眼浮雕凸刻,背面中部弧凸,造型极其生动形象。此时仍留有变形蝉纹。
- 汉代:受儒学“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以玉比德”的影响,玉器在汉代社会的礼制活动、丧葬习俗和日常生活的使用中达到巅峰。玉蝉便是较为特殊的一种,常作为口含的葬玉。汉代玉蝉数量较多,分布广泛。
玉蝉一般可分为三种:一、冠蝉,用于帽饰,无穿眼;二、佩蝉,顶端有对穿眼;三、含蝉,在死者口中压舌,刀法简单,没有穿眼。
从商代到西汉墓葬中都有发现死者口含玉蝉的现象。玉蝉属于礼器,因放置在死者口中的舌头上,故称口含蝉。因主人不忍死者“空口而去”,遂有“饭口之礼”。
在东汉时期,道家的幻想观念在当时深入人心,故含玉蝉而殓,甚为流行。
汉代以后:随着薄葬之风盛行,葬玉文化日趋衰落,蝉在古人心中的形象愈发悲切,在文学作品中也多以“寒蝉”“青蝉”的形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