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时候,中原政权面对的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北方的匈奴,所以自刘邦起,每一届的皇帝都在想怎么打败匈奴,到了汉武帝即位,打匈奴依旧是主旋律。
但怎么打呢?
当时正好有一个投降的匈奴人讲述了一段匈奴和月氏的事情,原来,匈奴和月氏爆发过一次大战,月氏战败,月氏王被杀,头盖骨还被匈奴王做成了酒壶,相当残忍。战败后的月氏逃往了西边。
汉武帝于是萌生了一个伟大的构想,如果我们能联合月氏一起打匈奴,前后夹击,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
那么问题就来了,月氏逃到了哪里,怎么才能和他们结盟呢?
这时张骞自告奋勇出使西域去找月氏,前前后后历时13年,当然中间还有各种艰难险阻恩怨情仇,就不展开说了。张骞最后找到了月氏吗?找到了,但这个时候的月氏人已经在新的地方安居乐业了,不想报仇了。也就是说,汉武帝想联合月氏一起打匈奴的计划破产了。
从最初的目的来看,张骞出使西域这件事是失败的,因为没有达到最初的目标。但是,因为张骞把整个西域都走了一遍,绘制了很详细的地图,还有一些很重要的西域见闻,这些信息为接下来卫青和霍去病打匈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汉武帝最终完成了打匈奴的大业吗?完成了,但不是按照原先的计划来完成的。
从古自今,从国家大事到个人小事,其实很多事情都差不多是这样的流程。你计划做一件事,根据现有的条件提出了一套方案,然后按照这套方案一步一步开始实施,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你发现这套方案根本不行,于是又根据当下的情况提出第二套方案,很可能第二套方案中途也不行了,还需要第三套第四五六七八套方案,让你取得最后成功的,可能是你一开始根本没想过的第101套方案。
而前面那些失败的方案就真的一点用处都没有吗?当然不是,所谓“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部都算数”,前面那些方案也一定在某些方面贡献了助攻。
在创业这个领域,经常会有“原本想做A,结果做成了B,却在C上面赚钱了”的事。
张骞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呢?依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事情,当你确定一个目标,有了基本框架之后,早点开始行动,在执行的过程中再慢慢调整,千万不要想着等一切都计划好了再开始,你以为的完美计划,很可能刚上路就夭折了。
不管中途会经历什么样的曲折,只要你在路上,就一定会离目标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