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陈诚回家奔丧,阔别七年终于再见丈夫的妻子想与他同房,可刚到床边就被一脚踹开。妻子悲愤交加,抓起刀就捅向自己喉咙。 陈诚,并非出身名门,家境普通,甚至有些贫寒。在那个年代,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他渴望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然而,现实的经济压力让他举步维艰。 这时,吴家伸出了援手,资助他完成了学业。这份恩情,陈诚铭记在心,也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吴家看中了陈诚的潜力,也欣赏他的上进心,于是提出将女儿吴舜莲许配给他。这在当时看来,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好姻缘。 吴舜莲,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温婉贤淑,知书达理,符合那个时代对“贤妻良母”的所有期待。陈诚也并未拒绝这门亲事,或许在他看来,娶一位贤惠的妻子,能够让他安心在外打拼事业。 然而,看似美满的结合,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陈诚和吴舜莲,一个是胸怀抱负的热血青年,一个是深受传统观念熏陶的大家闺秀,两人在性格、兴趣爱好、人生追求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直皖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代的浪潮汹涌而来,陈诚也在这场洪流中不断历练成长。他从一名普通的少尉排长,一步步晋升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参与指挥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在这个过程中,陈诚的眼界不断开阔,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见识了更多优秀、独立的女性,对吴舜莲的传统和“小脚”感到格格不入,甚至开始嫌弃她“土气”。 反观吴舜莲,她依旧恪守着传统女性的本分,在家侍奉公婆,相夫教子,默默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七年未见,陈诚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青涩的少年,而吴舜莲,却依旧停留在过去,无法跟上丈夫的步伐。时代的变革,让陈诚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却将吴舜莲困在了传统的牢笼里。 北伐战争期间,陈诚接到家中噩耗,父亲去世。他匆匆赶回家中,处理完后事,身心俱疲。这是他与吴舜莲结婚后第一次重逢,然而,这却是一次不欢而散的见面。 陈诚对吴舜莲的冷淡和疏离,让她感到不安和恐惧。她小心翼翼地靠近丈夫,试图寻求慰藉,却遭到陈诚的粗暴拒绝,甚至被暴力相向。 在那个年代,女性的地位低下,她们的命运往往掌握在男人手中。吴舜莲的绝望和无助,在那一刻达到了顶峰。 为了挽回丈夫的心,也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吴舜莲做出了一个极端的选择——自杀。她拿起剪刀,划向自己的脖子。鲜血瞬间涌出,染红了衣襟。陈诚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坏了,他大声呼救,家人闻讯赶来,才阻止了悲剧的发生。 吴舜莲的自杀,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期压抑和绝望的爆发。她无法接受丈夫的冷漠和背叛,更无法接受自己在婚姻中的卑微地位。 她的行为,是那个时代无数传统女性的缩影,她们在封建婚姻的枷锁下挣扎,最终选择以最惨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争。 (主要信源:《陈诚的妻室儿女》——文史月刊)